临床消化系统疾病报告持续增加,与饮食及生活习惯改变有密切关系,多种疾病类型中以胆囊炎最为人熟知,不仅影响消化功能,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胰腺炎、胆管炎等并发症。许多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后症状及炎症得到有效控制,但已有经验也提示5年内复发概率极高,为此日常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系统介绍胆囊炎患者在饮食控制、症状管理、药物使用、生活方式多个维度的护理要点,希望以此提高患者认知水平,帮助其建立科学的自我管理体系。
个体化饮食管理
饮食控制是胆囊炎患者日常护理的重中之重,通过避免诱因、维持营养均衡来预防疾病复发。一方面,遵循低脂低胆固醇原则,详细来说每日摄入量需精准控制,以<30g为佳,若以植物油计,每日不超过2汤匙即可,优先选择橄榄油,对于胆固醇含量超高的动物内脏及油炸食品要尽可能避免,同时要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食物清单中可补充鱼类、鸡胸肉、豆制品,减少红肉摄入量但又不可完全禁食,避免营养不良。另一方面,践行科学烹饪与进食方式,坚持低温烹制原则优先考虑蒸、煮,即使是新鲜蔬菜也应进行充分加工,若遇谷物如燕麦等粗粮,还需提前予以浸泡。此外,饮食管理也有阶段性特征,这与患者病情改善进展有密切关系,例如在胆囊炎急性发作期,一定要禁食,求医并得到缓解之后再逐步恢复,听从医生及护理人员建议食用米汤—白粥—软面条,不可操之过急,在缓解后仍需坚持规律饮食,可分多次进食,例如每隔3h进食少量食物,维持营养供给,注意不可暴饮暴食,晨起后还可饮用少量温水再进食,避免胆囊收缩异常。
症状识别与应急处理
警惕腹痛这一胆囊炎症状,最常见的疼痛部位是右上腹,其性质为阵发、绞痛,严重者会感到右肩、背部有放射性刺痛,但并非所有患者的疼痛特点和位置均一致,为此还需结合自身情况才能准确识别,若遇疼痛突然加重并伴有发热、寒战问题,患者应立即入院。日常护理阶段若遇恶心呕吐问题,一定要观察呕吐物性状,一般情况下此症状可通过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来缓解,但若呕吐物呈胆汁样黄绿色或是自觉疼痛剧烈,则需警惕肠梗阻风险,虽然家中要常备医嘱中的解痉类药物,但不可擅自加大剂量,同步监测体温和腹围等体征。体温早晚各测量1次即可,如果体温持续超过38.5℃或伴有寒战,往往提示感染加重;腹围需在晨起后测量,若增大>2cm或出现肌紧张,则提示病情恶化。
药物使用规范与禁忌
胆囊炎患者常用药物之一为利胆药物,其最佳服用时机为晚餐后,按照医生医嘱科学用药大多可在用药后1个月有明显的效果,注意一定要足疗程用药,部分患者因观察到症状缓解而放松警惕,甚至私自停药以避免不良反应出现,如此有可能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若医嘱中有抗生素类药物则一定要更加谨慎,尤其是处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不可超量超期使用药物,也不可私自添加药物种类,且服药期间一定要记录下排便情况和性状改变情况,便于医生系统评估治疗效果并依此调整用药计划,需要注意的是个体差异导致的药物反应也不同,轻微的药物反应无需过于担忧,甚至无需特殊干预便可在完成疗程后逐渐消退,若遇严重腹泻或皮疹必须联系医护人员,但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自行购买强效类止痛药,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生活方式科学调整
其一,适度的运动有利于胆囊功能的恢复,患者需优先选择中低强度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游泳,还需要控制运动频率(3-5次/周)及单次运动时长(30min/次),还要注意避免需要突然发力的运动如举重,以此避免胆绞痛;其二,体重的管理尤为重要,除了适度运动还要配合饮食的干预,设定体质量指数的目标范围,于肥胖者而言既要减重又要避免骤然大幅度降重,以此降低胆结石形成风险;其三,兼顾自主心理调适,要正确认识此疾病并做好长期与之共存的准备,保持良好心情并尝试自我控制,保持规律作息,若仍无缓解则考虑专业心理咨询。
结语
胆囊炎日常护理要点有科学饮食、规范用药、适度运动、生活方式调整,维持理想护理效果需要患者本人、家属和医疗团队共同努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胆囊炎护理是个体化工作,保持自己的节奏以逐步改善生活质量,这对于降低并发症风险及复发率有重要意义,为此,所有胆囊炎患者从今天起就应当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