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抑郁的安全用药指南

焦虑抑郁的安全用药指南
作者:邱凤英   单位: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
212

焦虑、抑郁是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药物治疗是其重要的干预措施。但不恰当的用药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甚至给患者带来一定的风险,掌握安全用药要点,才能让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助力情绪恢复。

先明确:不是所有情况都要用药,遵医嘱是前提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治疗需要“个体化”,不能一有症状就用药。医生会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决定是否使用药物:症状的严重性,如果是轻度的焦虑和抑郁,可以先进行心理治疗,生活调节;中度或更严重,症状已经影响到了睡眠、工作、社交,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患者的身体基础情况,包括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等基础疾病,是否处于孕期、哺乳期,这些都会影响药物选择。有没有用药史,是否使用过同类药物,有没有过敏反应,以免重复踩坑。另外,不要自己购买药品、更换药品、停止使用药品。即使症状看起来有改善的迹象,也要事先与医生沟通,突然停药可能会引起“撤药反应”,如头晕、失眠、情绪波动等。

常用药物类型:了解特点,不慌不忙

目前治疗焦虑抑郁的药物有三种,每一种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舍曲林、氟西汀、帕罗西汀等是临床上首选的一线药物。其优点为副作用较轻,可改善焦虑、抑郁等症状,适于长期维持治疗。但是见效比较慢,一般需要2-4周的时间才能慢慢显现效果,有些患者会有轻微的恶心和头痛症状,通常一两周就会自行消失。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如果伴有躯体症状(如心慌、胸闷、身体疼痛等),可应用度洛西汀、文拉法辛等药物。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服用药物后血压可能会有轻微的升高,需要医生定期监测。

苯二氮䓬类药物(短期抗焦虑药):常用的药物有劳拉西泮和阿普唑仑,起效快(一般30分钟~1小时),对急性焦虑症有快速的缓解作用,如突然心慌、手抖、濒死感等。但是这种药物具有成瘾性,一般不能超过2-4周,需严格按医生剂量服用,不可自行加量或延长用药时间。

安全用药“避坑”指南:6个关键要点要记牢

按时按量,不随意调整:药效依赖于稳定的血药浓度,漏服或任意增减都会影响药效。如果偶尔漏服一次,当想起来时,若距离下一次服药时间已不足间隔时间的一半,则应跳过此次漏服的剂量,按原计划服用下一次即可,切勿一次服用两倍剂量。

警惕药物相互作用:在服用焦虑症和抑郁症药物的过程中,如果需要服用其他药物(例如感冒药、抗生素、降压药)或草药补充剂(例如圣约翰草)时,务必事先告知医生。如红霉素等抗生素可影响抗抑郁药物的代谢,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关注身体反应,及时沟通:初期可能会有轻微的不良反应,例如,恶心、口干、头晕、昏睡或失眠。如果不良反应是轻微的,并且是逐渐好转的,不必过于担心;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例如:心慌、情绪低落、有自杀念头、皮肤出现红疹等),应立即停止使用药物,并及时就医。

避免“酒精+药物”组合:酒精可使焦虑、抑郁等症状加重,药物的镇静效果也会增强,出现嗜睡、反应迟钝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影响肝肾功能,使药物的代谢负担加重。服药期间不能饮用任何含酒精的饮品,如白酒、啤酒、米酒等。

特殊人群用药要更谨慎: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减退,通常需要将药物剂量减半;怀孕或哺乳期妇女,需经医生评估“母婴受益大于风险”后再用药,有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或经乳汁传播,不能自行服用;有肝肾功能异常者,需要定期做肝肾功能检查,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的种类和剂量。

停药需“循序渐进”: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治疗需要经历“急性(症状控制)-巩固(预防复发)-维持(稳定疗效)”的三个阶段,其治疗周期可达6-12个月。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量,每周减少1/4的剂量,观察1-2周没有任何不适再继续减量,以免突然停药导致撤药。

总之,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等生理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治疗过程中,配合认知行为疗法、规律运动(如每天30分钟快步走或瑜伽)、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可以使患者的情绪得到全面的改善,减少复发的概率。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