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省局部地区发生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本地疫情,波及范围逐步扩大,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患者救治的前沿阵地,承担着诊断、治疗和防控的重任。为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对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防控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下面就医疗卫生机构如何采取有效防控措施,科普几点相关知识。
什么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经媒介伊蚊(花斑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其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皮疹、脸红、脖子红等,严重者可出现出血、休克甚至死亡,不同血清型间,没有交叉免疫力,可以重复感染。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因感染基孔肯雅热病毒导致以发热、关节疼痛、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毒性传染病。同样通过蚊虫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花斑蚊)传播。其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痛、皮疹等,部分病例可出现关节持续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感染后可以产生持久免疫力。
两者初期均有高热、头痛、肌肉痛,发热呈双峰热;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剧烈且持续时间更久,以小关节痛为主。
医疗卫生机构防控措施
落实防蚊隔离治疗措施
病床安装蚊帐,病房、值班室等房间安装纱门、纱窗。采取蚊香等驱蚊措施。接诊医生及护理人员应着长袖工作服,使用驱蚊液等防蚊产品。
加强灭蚊行动,筑牢群防群控防线
以“清除孳生地、灭杀成蚊、阻断传播链”为核心,动员全社会力量集中攻坚,全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彻底清除蚊媒孳生地,全域开展防蚊灭蚊,降低蚊媒密度,有效遏制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传染病扩散蔓延,倡导养成清积水、清垃圾、灭蚊虫的自觉习惯,筑牢群防群控防线,确保蚊媒密度持续控制在安全水平,为疫情防控和重大活动保障提供坚实支撑。
落实环境整治
定期清除医院内及周边的积水,特别是花盆托盘、废旧轮胎、一次性餐具等易积水容器;对下水道的沉沙井等难以清理的积水,可投入灭蚊蚴药物如倍硫磷颗粒。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培训讲座、院内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提高医院工作人员及就诊人员对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等相关知识的了解。
5.病例监测与报告
建立监测系统:完善院内的发热门诊、急诊、内科门诊等科室的病例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疑似病例,及时开展快速诊断,利用实验室检测手段(登革热NS1抗原检测等)、血常规等进行快速初步诊断。
及时报告:一旦发现临床诊断病例或确诊病例,立即按照相关规定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6.培训与演练
医护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培训,提高诊疗水平。
应急演练:全院开展模拟疫情暴发的应急救治及防控演练,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
7.患者管理与治疗
隔离治疗:对确诊病例收治到指定的隔离病区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性治疗。
出院指导:登革热病例病程超过5天,且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超过24小时,可解除防蚊隔离,并给予详细的康复指导和防蚊措施建议。
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的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疗卫生机构、政府部门、社区居民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流行高峰期,医疗机构在收治或接诊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患者时,必须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才能在有效救治患者的同时,避免出现因院内感染导致疫情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