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脑梗,这些信号家长别忽视

新生儿脑梗,这些信号家长别忽视
作者:罗惠方   单位:宜宾市翠屏区妇幼保健院
584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宝宝娇嫩的大脑血管也可能像成年人一样遭遇“堵塞”——这就是新生儿脑梗死(俗称“新生儿脑梗”)。虽然它不像呛奶、黄疸那样常被提及,但在我们宜宾市翠屏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近3年已发现3例患儿。由于症状隐蔽,容易被忽略,今天我们就用“破案”的方式,带您揭开这个隐匿健康杀手的真面目。

新生儿脑梗:脑血管的“交通堵塞”

想象一下,宝宝脑部的血管就像城市道路,若某条路突然被"塌方"(血栓)或"中断"(血管痉挛),后方脑细胞就会因缺氧缺血受损。与成人脑梗不同,新生儿发病往往和分娩损伤、先天血管异常、母亲妊娠期疾病(如糖尿病)等因素相关,且症状更隐蔽。

宝宝发出的“求救信号”

新生儿不会说话,但身体会“报警”。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请提高警惕:

反常抖动:生理性抖动:轻轻按住肢体即停止,像小兔子受惊般短暂;抽搐表现:四肢僵硬抽动、眼球上翻或凝视,按压无法缓解,可能伴随面色青紫。

突然变乖:吃奶无力、嗜睡叫不醒、哭声微弱——这不是"天使宝宝",可能是脑损伤的征兆。

单侧罢工:总是一侧手脚活动少(如吃奶时单手不动),像“偏科生”一样不对称。

注意:部分患儿可能仅有1-2天精神差,随后“看似正常”,但数月后出现发育落后才被发现。

医生如何“破案”

在我们科室,若怀疑脑梗,会启动“侦探三件套”:

核磁共振(MRI):能拍下脑血管的“高清照片”,是确诊的金标准。

头颅超声(无辐射):像“探测仪”初步筛查脑结构。

脑电图:捕捉异常脑电波,识别隐匿性抽搐。

治疗关键:抢在“黄金时间窗”内

新生儿脑细胞修复能力强,越早干预效果越好。治疗可能包括:

“疏通道路”:抗凝治疗(需严格评估风险)。

“保护脑细胞”:营养神经药物、亚低温治疗等。

“康复训练”:如运动疗法、早期刺激,帮宝宝“重建交通网”。

预防攻略:给家长的“安全手册”

产检不能漏: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会增加宝宝患病风险。

警惕异常分娩:急产、胎心异常、脐带绕颈等情况需密切观察新生儿。

学会“读婴术”:记录宝宝日常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医生暖心提示

“我曾接诊过一个出生3天突然拒奶的宝宝,家长以为是‘闹脾气’,经检查发现是脑梗。经过及时治疗,现在孩子1岁半已会走路。早期识别,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未来!”

若您的宝宝有可疑表现,请立即到新生儿科就诊!我们与您一起守护稚嫩的生命之花。

2025-08-14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