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食物、药物,甚至蚊虫叮咬,都可能成为引发过敏性休克的 “导火索”。这种突发的严重过敏反应,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危及生命。掌握过敏性休克现场的应急处理方法,如同为生命安全配备了一道关键防线,关键时刻能拯救生命。
认识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触发的严重全身性过敏反应。
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如海鲜、青霉素、花粉等,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 “敌人”,并产生特异性抗体,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会与抗体结合,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白三烯等。这些物质会导致全身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液淤积在扩张的血管中,造成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引发血压骤降;同时,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黏膜水肿,出现呼吸困难;还可能伴有皮疹、瘙痒、恶心呕吐等症状。由于发病迅速且症状严重,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必须立即进行有效处理。
过敏性休克的现场应急处理
1.立即脱离过敏原
发现有人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应第一时间帮助其脱离过敏原接触环境。如果是因食物过敏,立即停止食用该食物;若是药物过敏,停止使用相关药物;因昆虫叮咬导致的过敏,仔细检查并移除伤口处的毒刺或残留物。例如,蜜蜂蛰伤后,要用镊子小心夹出毒刺,避免挤压使更多毒液进入体内。快速切断过敏原来源,能防止过敏反应进一步恶化。
2.紧急呼叫急救人员
在脱离过敏原后,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如 120),清晰告知事发地点、患者大致情况,包括是否有意识、呼吸是否正常等关键信息。等待急救人员期间,持续观察患者状态,并准备好患者过往病史、过敏史等资料,以便后续医护人员了解情况。
3.开展基础生命支持
若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微弱或停止,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将患者仰卧在坚实平面上,双手交叠,用手掌根部按压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深度至少 5 厘米,频率每分钟 100 - 120 次;每进行 30 次胸外按压,开放气道进行 2 次人工呼吸。若患者仍有呼吸但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可尝试让患者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道阻塞症状,必要时进行海姆立克急救法,排除呼吸道异物。同时,松开患者紧身衣物,保持周围空气流通,为患者争取更多生机。
常见过敏原与预防措施
1.食物过敏原
牛奶、鸡蛋、花生、坚果、鱼类、贝类、大豆、小麦等八大类食物是常见过敏原。对于已知食物过敏的人群,要严格避免食用相关食物,在购买食品时仔细查看成分表。例如,对花生过敏者,需留意食品中是否含有花生酱、花生碎等成分。同时,外出就餐时,主动告知服务员自身过敏情况,防止误食。
2.药物过敏原
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生物制品(如破伤风抗毒素)等药物容易引发过敏。使用药物前,务必详细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严格遵循医嘱进行皮试,即使皮试结果正常,用药过程中也要密切观察自身反应。一旦出现皮疹、瘙痒、头晕等不适,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3.环境过敏原
花粉、尘螨、动物毛发、霉菌等环境因素也是常见过敏原。过敏体质人群在花粉传播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可佩戴口罩、眼镜;定期清洁家居环境,使用除螨仪、空气净化器,降低尘螨和霉菌滋生;避免近距离接触宠物,减少接触动物毛发的机会。
过敏性休克后的康复与注意事项
患者经过急救脱离危险后,康复阶段同样不能忽视。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抗过敏药物,逐渐缓解过敏症状。同时,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帮助身体恢复。更重要的是,明确自身过敏原,通过过敏原检测等手段,全面了解过敏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日常生活中,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如条件允许),并告知家人、朋友使用方法,以防再次发生过敏性休克时能及时自救或互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