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把反复胃痛、反酸当成“胃炎”或“吃坏肚子”,忍忍就过。但若是空腹时疼痛加重、饭后稍有缓解,可能是胃溃疡在“搞破坏”。作为常见消化性溃疡,它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出血、穿孔,甚至增加癌变风险,需尽早识别治疗。
分清典型症状,别混淆普通胃痛
1.疼痛有规律,与进食相关:不同于随机胃痛,胃溃疡疼痛呈“餐后缓解、空腹加重”规律——空腹(晨起、饭前、睡前)时胃酸刺激溃疡面,引发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进食后食物中和胃酸,疼痛减轻,但2~3小时后胃酸再分泌,疼痛可能复发,部分人会夜间痛醒。
2.伴随症状不止胃痛、反酸:除上腹痛,还常伴有反酸、嗳气、恶心、食欲不振,部分人因进食不适减少食量,导致体重缓慢下降。若溃疡损伤血管,会出现柏油样黑便或咖啡色呕血,需立即就医。
3.症状易反复,病程呈周期性:症状多“发作期-缓解期”交替,发作期数天至数周,缓解期可维持数月,若熬夜、饮食不规律等诱因未除,症状会反复,病程可能达数年。
揪出诱因,规避胃黏膜损伤
1.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首要原因:70%~90%的患者存在该感染,细菌破坏胃黏膜屏障、刺激胃酸分泌,且可通过共餐、接吻传播,家人感染需同步治疗。
2.不良习惯加重损伤:长期吃辛辣、过烫、过冷食物,频繁喝高度酒,或不吃早餐、暴饮暴食,会直接刺激胃黏膜;长期服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也会破坏黏膜。
3.情绪压力是隐形推手:长期焦虑、抑郁或突发情绪打击,会导致胃酸分泌增多、胃排空延迟,加重黏膜侵蚀,诱发或加重溃疡。
4.基础病与年龄增加风险:糖尿病、肝硬化等慢性病会影响胃黏膜修复;年龄增长使胃黏膜萎缩、屏障减弱,老年人患病概率更高。
4大并发症风险高
上消化道出血:20%~30%患者会出现,轻则黑便、呕血,重则失血性休克,是最常见并发症。
胃穿孔:溃疡穿透胃壁,引发急性腹膜炎,剧烈腹痛需紧急手术,否则危及生命。
幽门梗阻:胃窦部溃疡致幽门狭窄,食物无法进入肠道,出现频繁呕吐酸臭宿食、腹胀,长期可致营养不良。
癌变风险:直径超2厘米、病程长的中老年患者需警惕,若疼痛规律改变、体重骤降、黑便频繁,及时做胃镜。
科学应对:预防与治疗要点
1.预防:从生活习惯入手
饮食:规律三餐,避免空腹过久;少吃辛辣、过烫、腌制食物,戒烟限酒;多吃粥、蒸蛋等易消化食物及新鲜蔬果。
情绪:通过散步、听音乐缓解压力,保证睡眠,减少情绪对胃部影响。
用药:长期服非甾体抗炎药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搭配胃黏膜保护剂;定期体检,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
2.治疗:规范用药+复查
根除幽门螺杆菌:用“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四联疗法,疗程10~14天,停药4周后复查。
抑酸护黏膜:服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减少胃酸,搭配铝碳酸镁等保护剂,疗程6~8周。
定期复查:治疗后做胃镜确认溃疡愈合,中老年或溃疡较大者,建议每年复查。
胃溃疡并非“不治之症”,及时识别症状、规避诱因、规范治疗,多数人可康复。若胃痛、反酸反复,别硬扛,及时就医才能避免小毛病拖成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