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心脏康复中的“动静平衡”

掌握心脏康复中的“动静平衡”
作者:​覃翠晓   单位:柳州市工人医院 心脏中心五病区
110

“得了心脏病,一动就心慌,是不是该彻底躺平?”这是很多心血管病患者的共同困惑。临床中,不少人确诊冠心病、心梗或心衰后,便把“少动多歇”当成信条,结果反而出现肌肉萎缩、心肺功能下降,陷入“越不动越虚”的循环。其实,科学运动是心脏康复的核心,关键在于找到“动”与“静”的平衡点——既不过度消耗心脏,又能通过锻炼增强其储备能力。

心脏需要“适度运动”:为什么静养救不了心脏?

心脏如同身体的“水泵”,其功能强弱不仅取决于心肌本身,还与整个循环系统的协调性紧密相关。长期缺乏运动,这个“水泵”会逐渐“退化”。

心肺耐力下降:心脏每搏输出量减少,稍作活动就需加快跳动来代偿,表现为气短、心慌。

血液循环变差:血液流速减缓,血液黏稠度增加,反而可能加重动脉硬化,提升血栓风险。

肌肉功能衰退:四肢肌肉力量变弱,会让心脏在日常活动,如走路、爬楼时负担更重,形成“心脏累→不敢动→更累”的闭环。

临床研究证实,心肌梗死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坚持规律运动可使再发心梗风险降低20%-30%,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能得到显著改善。这是因为适度运动能增强心肌收缩效率,改善血管弹性,甚至有助于侧支循环,即心脏的“备用血管”建立。

“动”的尺度:从安全阈值开始,找对节奏

心血管病患者的运动并非“挑战极限”,而是“温和激活”。掌握以下3个原则,能有效规避风险。

1. 先做“心脏运动负荷测试”,确定安全范围

开始运动前,建议通过专业检查,如运动平板试验、心肺运动试验评估心脏对运动的耐受度,医生会根据结果给出“靶心率区间”,即运动时心率应控制的范围,通常为最大心率的50%-70%(最大心率≈220-年龄)。例如,60岁患者的最大心率约160次/分,运动时心率保持在80-112次/分较为安全。

若无法做专业测试,可采用“谈话测试”:运动时能正常说话,但不能唱歌,说明强度合适;若说话时气短到需要停顿,则应立即减速。

2. 选择“低强度、持续型”运动,避开“爆发性动作”

适合心血管病患者的运动有3个特点:节奏平缓、强度低、可持续。推荐:

有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太极拳等,每次20-30分钟,每周3-5次。其中,快走是最易坚持的选择,可从每次1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时长。抗阻训练:用弹力带、轻哑铃进行上肢、下肢肌肉练习,如坐姿抬腿、握力训练,每周2次,每次10-15分钟,能增强肌肉力量,减轻心脏负担。

需避免的运动包括:短跑、举重、拔河等爆发力运动,以及突然低头、弯腰的动作,可能增加心脏压力或诱发心律失常。

3. 分阶段进阶,警惕“危险信号”

运动康复可分3个阶段:

适应期(术后1-4周):心梗、心脏手术后初期,可从床边坐起、站立、缓慢步行开始,每天累计5-10分钟。

恢复期(1-3个月):逐渐延长运动时间至每次20分钟,心率控制在靶心率下限。

维持期(3个月后):根据体能调整强度,可尝试组合运动,如快走+太极拳。

运动中若出现胸痛、剧烈心悸、冷汗、面色苍白,需立即停止并休息;若症状持续10分钟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静”的智慧:按需休息,而非不动

心血管病患者的“静”不是绝对卧床,而是按需调整:

1. 动静交替

运动时疲劳了,暂停休息2-3分钟再继续。比如快走2分钟、慢走1分钟交替,既能保证效果又能减轻负担。

2. 高质量休息

睡眠:保证7-8小时,睡眠不足会升高血压、加快心率,增加心脏耗氧。

午间小憩:餐后半坐休息15-30分钟,帮助心脏减轻血液集中到胃肠时的负荷。

情绪平稳:焦虑、愤怒会让心率骤升,平时可通过深呼吸、冥想调节。

3. 特殊时期优先静养

出现心绞痛频繁发作、心衰加重(下肢水肿、夜间憋醒)、血压剧烈波动,或感冒发烧、严重贫血时,暂停运动,以休息为主。

平衡之道:让动静融入日常

把“动静平衡”变成生活习惯,才能长期坚持:

碎片化运动:买菜多走10分钟,看电视时做坐姿踢腿,餐后慢走5分钟。

家人参与:夫妻一起跳广场舞、和子女组队慢走,既能保证安全又能增加乐趣。

定期复查:每3-6个月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让医生根据状态调整运动方案。

心脏需要的不是“绝对静养”,而是“张弛有度”。从每天10分钟慢走开始,让心脏在平衡中找回活力。

2025-08-2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