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中暑” 成了常听到的词。有人觉得 “中暑就是缺水,多喝水就行”,结果有人喝了一肚子水,头晕、心慌反而更严重。其实中暑急救有讲究,光喝水不仅不够,喝不对还可能帮倒忙。今天就说说中暑后到底该怎么做。
一、先分清:中暑不是小毛病,轻重差别大
中暑是身体 “散热跟不上产热” 闹的,就像手机一直玩游戏,散热孔被堵住,最后黑屏关机。根据严重程度,分三种:
轻度中暑:头晕眼花、浑身没劲、出汗多、皮肤发烫,这时候处理及时,很快能缓解。
中度中暑:体温升到 38℃以上,脸色发白、恶心呕吐,甚至出现肌肉抽筋(比如小腿肚子突然硬邦邦地疼),这时候得赶紧降温,不能硬扛。
重度中暑(热射病):体温超过 40℃,意识模糊、昏迷,甚至抽搐、休克,这是要命的情况,黄金抢救时间只有 30 分钟,必须立刻送医院。
记住:不管哪种中暑,核心都是 “快速降温”,喝水只是辅助,千万别把顺序搞反了。
第一步:脱离高温环境,比喝水更紧急
发现有人中暑,第一时间不是递水,而是把人挪到阴凉通风处:
赶紧搬到树荫下、空调房或风扇旁,避免阳光直射。
解开领口、袖口,让衣服宽松些,方便身体散热,就像给过热的电脑拆开外壳散热一样。
如果在室外找不到阴凉处,用伞、衣服搭个临时 “遮阳棚”,哪怕温度降个三五度,都能争取抢救时间。
这一步要快,哪怕只是多在太阳底下待 5 分钟,病情都可能加重。
第二步:物理降温,这些方法最管用
脱离高温后,马上给身体降温,重点降头部和躯干的温度:
擦身降温:用温水(不是冰水)浸湿毛巾,擦拭额头、脖子、腋下、大腿根这些血管密集的地方,水分蒸发能带走热量。别用酒精擦,会刺激皮肤,还可能让老人、小孩吸收酒精中毒。
冷敷重点部位:用冰袋(裹上毛巾,别直接贴皮肤)敷在额头、脖子两侧,每次敷 10 分钟换个地方,避免冻伤。
扇风加速散热:用扇子或风扇对着人吹,加快体表空气流动,降温效果比坐着等强 10 倍。
注意:别给中暑的人盖被子 “捂汗”,这会让热量散不出去,加重病情,尤其热射病患者,越捂越危险。
第三步:补水补盐,别喝冰水和纯水
等体温稍微降下来,人清醒的时候再补水,而且不能瞎喝:
喝温凉的淡盐水:按一杯水(约 200 毫升)加一小撮盐(约1克)的比例调配,小口慢喝,每次喝一两口,隔几分钟再喝,别一口气灌下去。身体又热又缺水时,猛灌冰水会刺激肠胃,还可能引发抽筋。
喝运动饮料更方便:买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比如宝矿力水特等),能同时补水分和盐分,比自己调盐水更省事,但别买碳酸饮料,喝了容易胀气。
严重呕吐别强喂水:如果中暑的人恶心呕吐,喝不进水,就别硬灌,赶紧送医院,医生会通过输液补水补盐。
记住:中暑时身体丢的不只是水,还有大量盐分,只喝纯水会让体内电解质失衡,反而加重乏力、抽筋。
二、这些情况,必须立刻送医院
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别在家处理,马上打 120 或送最近的医院:
体温超过 40℃,意识模糊、呼之不应。
呕吐不止,喝不进任何水。
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脸色发紫。
老人、小孩、孕妇中暑,哪怕只是中度症状,也建议送医,这类人群耐受力差,病情容易突然加重。
送医路上也别闲着,继续用风扇吹、冰袋敷额头,保持降温状态,为医院抢救争取时间。
三、这些误区,很多人都犯过
“中暑了喝藿香正气水就行”:藿香正气水适合轻度中暑(比如吹了热风、有点头晕),但里面含酒精,热射病患者喝了可能加重脱水,而且对重度中暑没用。
“使劲喝水就能降温”:短时间喝太多水,会稀释血液里的盐分,导致 “水中毒”,出现头晕、心慌、呕吐,比中暑本身还危险。
“发烧了才是中暑”:有些人中暑时体温不高,但头晕、心慌、出冷汗明显,这叫 “热衰竭”,也是中暑的一种,处理方法和普通中暑一样,别因为不发烧就忽视。
“年轻人扛一扛就过去了”:热射病不分年龄,每年都有青壮年在高温下剧烈运动(比如打球、跑步)后得热射病去世的案例,千万别仗着年轻硬扛。
结语
夏天预防中暑,其实很简单:上午 10 点到下午 4 点少出门,出门戴帽子、穿透气衣服,随身携带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感觉不舒服赶紧找阴凉处休息。真中暑了,记住 “先降温、再补水、慎用药、快送医” 这 12 字诀,比瞎折腾管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