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肾功能严重衰竭,无法正常排出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时,透析就成了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透析方式有两种——腹膜透析(简称“腹透”)和血液透析(简称“血透”)。很多患者和家属在选择时常常困惑:这两种治疗方式到底有啥区别?哪种更适合自己?今天就来详细解读这两种透析方式的核心差异及适用人群。
一、核心原理:体内“净化”的两种路径
腹膜透析的核心是利用人体自身的腹膜作为“过滤器”。腹膜是覆盖在腹腔内壁的一层半透膜,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强大的渗透、扩散功能。腹透时,医生会通过手术在患者腹部植入一根永久性导管,将无菌的透析液(含特定浓度的葡萄糖、电解质等)注入腹腔。透析液在腹腔内停留3~6小时(或夜间通过机器持续交换),借助腹膜两侧的浓度差,血液中的尿素、肌酐等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会通过腹膜进入透析液,随后将含有废物的透析液排出体外,完成一次“净化”。
血液透析则是通过体外设备替代肾脏功能。治疗时,患者的血液会通过穿刺针引出体外,进入透析机的“人工肾”(透析器)。透析器内的半透膜将血液与透析液分隔,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多余水分会通过膜孔进入透析液,同时透析液中的有益物质(如碳酸氢盐)会进入血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净化后的血液再通过管道回输到患者体内,整个过程需在医院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每次治疗约4~5小时。
二、关键区别:从治疗方式到生活影响
腹透的最大优势是“居家可及”。患者经过培训后,可在家中自行操作(或由家属协助),无需频繁往返医院。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每天手动换液3~4次)和“自动化腹膜透析(APD)”(夜间用机器自动换液,白天腹腔内保留透析液),整体更灵活。
腹透属于“持续缓慢”的净化过程,更接近肾脏的自然工作状态,对血液循环的影响较小,血压指标波动更平缓,尤其适合高龄、心血管功能较差(如高血压、冠心病)、凝血功能差、血流动力学差的患者。
腹透的主要风险是腹腔感染(腹膜炎),多因操作不规范、导管护理不当引起,表现为腹痛、发热、透析液浑浊。腹透患者无需频繁跑医院,治疗可融入日常作息(如换液可在看电视、办公时完成),出差、短途旅行也不受太大影响,对工作和生活的干扰较小。
血液透析需要在医院的透析中心进行。治疗前,内瘘患者需要穿刺引血导致疼痛,置管患者通过导管引血。患者每周进行2~3次治疗,每次持续几个小时。生活不便利,每周需往返医院2~3次,但是全程不用患者自己动手,全部交给专业的医务人员。
血液透析的风险:可能出现内瘘堵塞、导管感染、透析失衡综合征、低血压、高血压、凝血功能异常、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三、如何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
透析方式的选择需结合患者的病情、身体条件、生活需求等综合判断,以下是几类典型的适用场景:
优先选腹透的情况
年龄较大(如70岁以上)、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难以控制的高血压);
血管条件差(如糖尿病患者血管硬化,难以建立动静脉内瘘);
需要维持正常工作、学习,或居住地点远离医院、交通不便;
希望保留更多生活自主权,减少对家人依赖。
优先选血透的情况
腹腔存在病变(如严重腹腔粘连、腹部大手术史、疝气),无法进行腹透;
腹膜功能减退(如长期腹透后出现超滤失败);
存在严重感染风险(如免疫力极低、无法保证腹透无菌操作);
生活自理能力差,无法完成居家腹透操作,且无家属协助。
特殊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腹透液中的葡萄糖可能导致血糖波动,需加强血糖监测和胰岛素调整;血透则可能因肝素抗凝增加眼底出血风险(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需谨慎)。
青年上班族及儿童患者:腹透可避免频繁穿刺的痛苦,且不影响正常上学,更易被接受。
准备肾移植的患者:腹透对血管条件影响小,可更好地为移植手术保留血管资源。
四、总结:理性选择,动态调整
腹透和血透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它们都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最终目标是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选择时,患者应与肾内科医生充分沟通,告知自己的健康状况、生活需求和顾虑,由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