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刘爱云   单位: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白浮图镇中心卫生院
2336

什么是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以气道慢性炎症、高反应性和重塑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患者常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症状多与接触过敏原、冷空气、运动等诱因相关,常在夜间或凌晨加重。

哮喘的诊断方法

   (一)症状与病史评估

典型症状: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症状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

病史:需了解发病频率、诱因(如花粉、尘螨、运动等)、家族过敏史或哮喘病史。

   (二)肺功能检查

    1. 通气功能检测:发作时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₁)、FEV₁/用力肺活量(FVC)下降,提示气道阻塞。

    2. 支气管舒张试验: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₁较用药前增加≥12%且绝对值增加≥200 ml,为阳性,可确诊哮喘。

支气管激发试验:对症状不典型者,通过吸入激发剂(如组胺)诱发气道痉挛,若 FEV₁下降≥20%,提示气道高反应性,支持诊断。

   (三)其他辅助检查

1. 过敏原检测: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液IgE检测,明确过敏物质。

2. 胸部影像学:多数患者胸片无异常,可排除肺炎、结核等其他肺部疾病。

哮喘的治疗原则

哮喘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减少发作、预防气道重塑,需长期规范用药,遵循 “分级治疗、个体化调整” 原则。

   (一)药物治疗

1. 缓解性药物(按需使用)

β₂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能快速舒张支气管,缓解急性症状,常用气雾剂吸入。

    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可辅助缓解喘息,适用于夜间发作或痰多患者。

全身性糖皮质激素:严重急性发作时短期口服或静脉使用(如泼尼松),快速控制炎症。

2. 控制性药物(长期使用)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如布地奈德、氟替卡松,是控制气道炎症的首选药,需长期规律吸入,副作用较全身用药小。

ICS + 长效 β₂受体激动剂(LABA)复合制剂: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适用于中重度哮喘,兼具抗炎和长效舒张支气管作用。

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适用于阿司匹林诱发哮喘或合并过敏性鼻炎患者。

茶碱类药物:如氨茶碱,可辅助抗炎、舒张气道,但需监测血药浓度,避免中毒。

   (二)急性发作期治疗

轻度发作: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必要时加用 ICS。

中重度发作:立即就医,联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全身糖皮质激素,严重者需吸氧、机械通气。

   (三)非药物管理

避免诱因:明确过敏原者应避免接触(如尘螨、宠物毛发、花粉);戒烟并远离二手烟,避免冷空气、剧烈运动等刺激。

健康教育:患者需学会正确使用吸入装置,记录症状日记,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免疫治疗:对明确过敏原(如尘螨)且药物控制不佳者,可进行脱敏治疗,逐渐增加过敏原接触剂量,降低敏感性。

哮喘的分级与治疗调整

根据症状控制情况,哮喘分为控制、部分控制、未控制三级。治疗需每3个月评估一次,未控制者升级治疗,控制维持3个月以上可降级,以最低剂量维持疗效。

注意事项

哮喘无法根治,但规范治疗可实现长期控制,不影响生活质量。

避免自行停药或减药,否则易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甚至引发致命性急性发作。

合并过敏性鼻炎、胃食管反流等疾病时,需同时治疗,以提高哮喘控制效果。

通过科学诊断和规范治疗,绝大多数哮喘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症状,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2025-08-2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