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卫生领域,洗手被誉为“最廉价的疫苗”。然而,这项看似简单的日常行为,全球仍有超过半数人口未能正确执行。从医院感染控制到日常疾病预防,从个人卫生习惯到公共卫生安全,洗手质量直接影响着人类健康。当我们用流水冲掉手上的泡沫时,真正去除的不仅是肉眼可见的污垢,更是一道抵御病原体的关键防线。
正确洗手的重要性
双手是身体与外界接触最频繁的部位。乘公交抓扶手、办公室敲键盘、购物摸商品,双手会沾染各种病原体,像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致病菌,以及流感、诺如等病毒。研究显示,一只未洗净的手可能携带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个微生物。
这些病原体若经双手进入口腔、鼻腔或眼睛等黏膜部位,就会引发疾病。比如,用被污染的手摸食物后进食,可能患细菌性痢疾、霍乱等肠道传染病;摸眼睛可能引发结膜炎;摸口鼻可能引发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而正确洗手能有效去除手上大部分病原体,大幅降低感染风险。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正确洗手可减少30%~50%的腹泻病发病率,以及近20%的呼吸道感染发病率。
常见的洗手误区
1.洗手时间过短
很多人洗手就简单冲几下,几秒就完事。这根本无法有效去除病原体。研究表明,洗手至少要持续15秒以上,肥皂或洗手液才有足够时间发挥作用,彻底清除污垢和病原体。
2.不用洗手液或肥皂
有人洗手只用清水,觉得能洗干净。其实,清水只能去除部分灰尘和污垢,对油脂和病原体清洁效果有限。肥皂和洗手液中的表面活性剂能破坏病原体细胞膜,使其失活,所以洗手一定要用它们。
3.忽略关键部位
洗手时,很多人只洗手掌,忽略手指缝、指甲缝、手腕等。这些部位是病原体藏匿的“重灾区”。比如指甲缝易堆积污垢和细菌,不认真洗,摸食物或口鼻时就会将病原体带入体内。
4.共用毛巾擦手
在公共场所,如学校、餐厅,人们常共用毛巾擦手,这很不卫生。毛巾可能残留之前使用者的病原体,共用易导致交叉传播。最好用一次性纸巾擦干,没有的话也可自然晾干。
正确洗手方法:
1.在流动水下,淋湿双手。
2.取适量洗手液(肥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认真揉搓双手至少 15s,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步骤不分先后):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擦干宜使用纸巾。
七字口诀:内、外、夹、弓、大、立、腕(必要时)
特殊情况洗手要点
日常洗手外,特殊情况洗手要求更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污染物品后等,都要按六步洗手法认真洗,且适当延长洗手时间。疫情期间,外出归来、咳嗽或打喷嚏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也要及时洗手,做好个人防护。
洗手这件小事,学问大。掌握正确方法,养成良好习惯,才能有效预防疾病传播,守护自己和家人健康。让我们从现在做起,重视洗手,用正确方式筑牢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