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智慧

中医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智慧
作者:​郑碧武   单位:射洪市中医院门诊部
160

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健康的“头号杀手”,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中医学在两千余年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整体观念,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原则。本文将从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致病因素、防治方法等方面,解读传统医学守护“心脉”健康的智慧。

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

在中医理论中,心血管疾病多归属于“胸痹”“心悸”“眩晕”“中风”等范畴。《黄帝内经》记载“心主血脉”“脉为血之府”,明确心与血脉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心脏如同“君主之官”,通过气血的推动维持血脉通畅;而血脉的充盈、通畅与否,又直接影响心脏功能。这种“心脉一体”的理念,与现代医学“心血管系统整体调控”的认知不谋而合。

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的核心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多为气虚、阳虚、阴虚,如年迈体衰导致的“心气不足”“肾阳亏虚”;“标实”则以血瘀、痰浊、气滞、寒凝为主,如饮食不节酿生的“痰湿内阻”、情志失调引发的“气滞血瘀”。两者相互影响:虚者血脉失养,易致瘀阻;实者邪阻脉络,加重正虚,形成“因虚致实、因实致虚”的恶性循环。

致病因素:从“内伤七情”到“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怒伤肝”“喜伤心”,长期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或心火亢盛,耗伤阴血,诱发“心悸”“胸痹”。

饮食失宜:过食肥甘厚味(如高油、高盐、高糖饮食)会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痰湿阻遏血脉,形成“痰瘀互结”;饮酒无度则生湿热,扰动心神。《素问·生气通天论》警示“高粱之变,足生大丁”,正是饮食不节引发代谢紊乱、血脉瘀阻的生动写照。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包括体力与脑力)会耗伤元气,导致“心气亏虚”,血行无力;过度安逸则气血运行迟缓,易生痰湿、瘀血。

年老体衰:随着年龄增长,肾气渐衰,“肾为先天之本”,肾虚则不能温煦心阳,推动血行,导致“阳虚寒凝”“血脉不通”,这也是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防治策略:“三级预防”的中医实践

1.未病先防:培养“养心”生活方式

调畅情志,“心平气和”。可通过冥想、深呼吸、太极拳、八段锦等方式调节情绪,如八段锦中的“双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等动作,能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紧张焦虑。

合理饮食,“药食同源”。控制“三高”饮食:减少肥甘厚味,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山药、莲子、薏米健脾祛湿;山楂、黑木耳、洋葱活血化瘀;菊花、决明子、荷叶清热平肝。忌过饱过咸:《千金要方》强调“饮食有节”,每餐七八分饱,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适度运动,“气血畅通”。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以“形劳而不倦”为度。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心功能,但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气耗血瘀”。

起居有常,“顺应四时”。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子时(23:00-1:00)保证睡眠以养“心阴”,午时(11:00-13:00)小憩片刻以护“心阳”。冬季注意保暖防“寒邪”,夏季防暑养心阴,顺应季节变化调整作息。

2.既病防变:辨证施治,“标本兼治”

常见证型与治法。气虚血瘀证:表现为胸闷、气短、乏力、舌紫暗,治以益气活血,方用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等)。痰浊内阻证:症见胸闷如窒、体型肥胖、舌苔厚腻,治以化痰宽胸,方用温胆汤(半夏、茯苓、陈皮、竹茹等)。心肾阳虚证:可见畏寒肢冷、心悸水肿,治以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附子、白术、茯苓、生姜等)。

特色疗法辅助。针灸:选取内关、膻中、心俞、足三里等穴位,调节心气、疏通经络,缓解心绞痛、心悸等症状。穴位贴敷:夏季“三伏贴”、冬季“三九天灸”,通过中药对穴位的刺激,温阳散寒、活血通脉,降低疾病复发率。

3.瘥后防复:巩固正气,“避免诱因”

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稳定后,需注重“固本培元”,防止复发:坚持服药:在中医师指导下调整方药,避免自行停药;定期监测:关注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规避诱因: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寒冷刺激、暴饮暴食等诱发因素;食疗巩固:如用党参、麦冬、五味子(生脉饮)泡水代茶,益气养阴,增强心功能。

2025-08-2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