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核磁共振)检查作为现阶段影像学检查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疾病诊断技术,为医生提供了更丰富、更细致的诊断信息,成为临床检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检查手段。但是大部分人对磁共振检查的了解并不全面,听到“核”字就认为检查会产生辐射,进而对检查产生恐惧,但实际上磁共振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磁共振检查吧。
什么是磁共振
磁共振也被称为核磁共振(NMR),其中,“核”指的是原子核,“磁”指的是磁场,而“共振”就是一种物理现象。简单来说,磁共振就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获得图像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在基本物理原理的作用下,对人体器官内氢原子的原子核运动情况进行记录,并经过计算处理之后获得检查部位的具体图像。磁共振检查具有较多优势,如无创性、安全性、可重复性等,并且磁共振检查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射线伤害,可以为医生诊断各种疾病提供技术支持。因此磁共振在临床医学检查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
磁共振对身体有危害吗
磁共振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吗?答案是不会。
磁共振成像原理和X线成像原理具有较大区别,磁共振成像不会涉及X射线,所以也不会存在放射性元素,对人体不会产生危害。并且,目前还没有出现过有关使用核磁共振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报道,所以,大家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放心接受检查。
什么情况下需要做磁共振检查
1.颅内、脊髓病变
通过磁共振检查可以更早地发现脑梗死,由于磁共振成像可以检测到脑部出现的异常信号,而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就是脑部血管阻塞,所以结合磁共振的检测结果能够在第一时间观察到脑部的异常发展情况。同时,利用磁共振的磁场成像原理能够无创地显示出脊髓背部的组织结构变化,并且也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外伤后的脊髓损伤,因此当患者存在颅内、脊髓病变的可能性时,可以进行磁共振检查。
2.脊柱椎间盘病变
和CT检查相比,磁共振检查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脊柱的椎间盘病变,凭借其具备的高软组织分辨率和高对比度,可以进一步显示出椎间盘和脊髓周围的细微结构,内部结构一旦出现变化,则有理由怀疑脊柱的椎间盘可能存在病变。
3.骨关节病变
利用磁共振检查的多参数与多平面优势能够清楚了解骨骼和关节的细小生长情况,并且磁共振检查较为擅长显示软组织结构,对半月板损伤、撕裂伤以及韧带损伤等病症的检查准确性更高。所以,结合医生的建议,可以在怀疑自身出现骨关节病变的情况下接受磁共振检查。
磁共振检查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1.严禁携带铁磁性物品
磁共振设备具有强大磁场,在其周围5米距离内携带铁磁性物品会产生热效应,导致铁磁性产品持续发热、发烫,如果产品紧贴患者身体,则会对患者皮肤造成灼伤,所以严禁患者及其家属携带具有铁磁性的物品,比方说:通讯类产品如手机、对讲机等;磁性存储介质类产品如手表、硬盘;铁磁性制品如硬币、钢笔等;化学物品如药膏、化妆品等。
2.提前与医生沟通
患者在接受磁共振检查前应与医生进行沟通,尤其是体内安装铁磁性装置的患者,如心脏起搏器、心脏支架、神经刺激器、心电记录监护器、固定钢板等。而除了体内含有铁磁性装置的患者需要与医生沟通外,具有固定假牙、节育器等装置的患者也要与医生沟通,以便医生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操作,同时也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3.部分检查要注意着装
对于需要接受颈部、胸部、腰部、腹部以及髋部等部位磁共振检查的患者来说,需要脱去含有铁钩、拉链的内衣、衣裤等衣物,同时要确保身着纯棉衣料的衣物,以免衣物在磁场作用下发生反应,灼伤患者皮肤。
结束语
磁共振检查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危险,只要遵循检查原则即可在安全的情况下获得精准的检查结果,所以大家没必要谈“核”色变。通过以上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磁共振有了新的理解,那么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也要正确面对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