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手术麻醉,很多人觉得就是“睡一觉”那么简单,麻醉医生不过是打一针就让人失去意识。但实际上,从患者进入手术室到术后苏醒的全过程,麻醉医生的工作远比“让人睡着”复杂得多。他们如同手术中的“生命守护神”,在患者“无知觉”的状态下,时刻监控生命体征、调整麻醉深度、应对突发状况,确保手术安全进行。
术前评估:定制麻醉方案的“精密计算”
1.全面评估身体状况
手术前1~3天,麻醉医生会进行术前访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过敏史、用药情况,查看各项检查结果(如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重点评估患者的气道条件、心肺功能、循环状态等,判断是否存在麻醉风险(如困难气道、药物过敏、心功能不全)。对于老年患者、儿童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还会进行更细致的功能评估,比如通过肺功能检查判断呼吸储备能力,确保麻醉方案安全可行。
2.个性化麻醉方案制定
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麻醉医生会选择最合适的麻醉方式(全麻、椎管内麻醉、局部麻醉等)。例如,短小手术可能采用局部麻醉,腹部大手术则需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儿童对药物代谢快,需调整剂量和给药方式;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要避免使用经肝肾代谢的麻醉药物。同时会与患者沟通麻醉过程,解答疑问,缓解紧张情绪,获得患者配合。
术中管理: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控”
1.麻醉诱导与维持
全麻患者首先进行麻醉诱导,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麻醉药物,让患者快速进入无意识状态,同时给予肌松药使肌肉松弛,便于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后连接麻醉机,维持呼吸功能。术中麻醉医生会持续输注或吸入麻醉药物,根据手术刺激强度、患者生命体征调整用药剂量,确保患者处于合适的麻醉深度——既不会因麻醉过浅导致术中知晓,也不会因过深增加术后苏醒风险。
2.多参数动态监测
手术中,麻醉医生会通过监护仪实时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等多项指标,每5~10分钟记录一次数据。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变化,及时处理术中出血、牵拉反应等引起的循环波动;关注呼吸参数,确保通气和氧合正常;监测体温变化,对长时间手术患者采取保温措施,避免低体温影响凝血功能和药物代谢。任何指标异常都需立即分析原因并处理。
应急处理:手术中的“危机干预”
1.常见突发状况处理
术中可能出现多种突发情况,如血压骤降时,麻醉医生会立即补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心率异常时,根据心律失常类型给予相应药物治疗;若出现过敏反应,立即停止可疑药物,注射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对于大出血患者,会快速评估失血量,协调输血、使用止血药物,与手术医生配合控制出血,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2.气道安全保障
气道管理是麻醉医生的核心技能之一,术中需确保气道通畅,防止呕吐误吸。若出现气管导管堵塞、脱管等情况,需在数分钟内重新建立气道;对于困难气道患者,会提前备好喉镜、喉罩等备用设备,必要时采用有创气道技术。在腹腔镜手术等可能引起膈肌上抬的手术中,需调整呼吸参数,避免气道压力过高导致肺损伤。
术后苏醒:从麻醉到清醒的“平稳过渡”
1.苏醒时机的精准把控
手术接近结束时,麻醉医生会逐渐减少麻醉药物剂量,根据手术进度和患者状态判断停药时机,确保手术结束后患者能逐步苏醒。在苏醒室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呼吸、循环状态,评估肌力恢复情况,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良好、意识清醒后,才能拔除气管导管。对于苏醒延迟的患者,会排查原因(如药物蓄积、代谢异常),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苏醒。
2.术后镇痛与并发症预防
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类型制定术后镇痛方案,如使用镇痛泵、神经阻滞等方法,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同时预防麻醉相关并发症,如恶心呕吐、咽喉疼痛、头痛等,给予止吐药、补液等对症处理。向患者和护士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如禁食时间、活动限制、镇痛药物使用方法等,确保患者安全度过术后恢复期。
结语
麻醉绝非“睡一觉就好”那么简单,从术前评估到术中管理,从应急处理到术后苏醒,麻醉医生全程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他们凭借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手术中精准调控麻醉深度,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处理各种突发状况,为手术顺利进行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