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做完椎间盘手术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这是骨科门诊最常听到的误区。事实上,手术只是治疗的开始,就像新买的瓷器需要精心开片一样,术后的护理才是决定恢复效果的关键。躺对了是“养伤”,躺错了可能“添乱”。
术后初期:小心翼翼的守护
刚做完手术后的24~48小时,是伤口和神经尤为娇弱的时候,这时护士会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患者需要保持正确的卧床姿势,一般建议仰卧位,在膝盖下方垫一个薄软枕使膝关节微屈,这样能让腰部肌肉充分放松,减轻椎间盘的压力。也可以选择侧卧位,在两腿之间夹一个薄枕头,保持脊柱在一条直线上。翻身时采用轴线翻身法,由家属协助,保证头、颈、肩、腰、髋在同一平面上翻转,避免腰部扭曲,防止影响伤口愈合或导致内固定移位。下床时要严格按照“三步走”原则,先侧身用手支撑坐起,然后双腿慢慢垂到床边,再扶稳站立,避免突然用力。同时,为了避免突然的腹部用力,咳嗽前用手或枕头轻轻压住腹部,微微张嘴,减少腰部震动。喝水用吸管,避免抬头牵拉腰部。饮食方面要以流食为主,如粥、汤,避免腹胀。
伤口护理:严防死守的“保卫战”
伤口的护理直接关系到恢复的速度和质量,容不得半点马虎。术后医生会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并定期进行更换。患者和家属要时刻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敷料是否清洁干燥。如果发现伤口周围皮肤发红、肿胀、有异味、发热等情况,应立刻告知医生。
保持伤口周围皮肤清洁也至关重要,但需注意伤口一周内不能碰水,2周后才可以淋浴,但时间不宜过长。可以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拭伤口周围的皮肤,动作要轻柔,避免刺激伤口。穿宽松、柔软的衣物来减少对伤口的摩擦,为伤口创造一个良好的愈合环境。
出院后的居家护理:把医院“搬”回家
出院并不意味着康复结束,居家护理同样重要。家人要为患者打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居家环境。卧室的床铺不宜过软或过硬,硬板床加5厘米厚的乳胶垫是最理想的选择,因为这能更好支撑腰部,维持脊柱的生理曲度。地面要保持干燥,避免滑倒。在扶患者起床时别直接拉手,要托住后背和肩膀,帮助穿袜子、穿鞋时要让患者坐着,避免弯腰。卫生间要安装扶手,起身时能够借力不伤腰。饮食上加强营养摄入,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钙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牛奶等。同时,每天要保证7~9小时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
康复训练的艺术:从“躺”到“动”的智慧
康复训练是帮助患者恢复腰部功能、重返正常生活的关键环节,但要遵循循序渐进、听从医嘱的原则。术后1~2周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以床上活动为主,包括踝泵运动,即勾脚背5秒,再绷直。直腿抬高,即下肢抬起5秒,再放下。2~6周可以尝试坐位平衡训练和站立平衡训练,但训练过程中必须佩戴腰围。同时也可以加入臀桥运动来增强腰背肌力量,即屈膝抬臀,保持5秒。但要保证动作标准,避免腰部代偿用力。6周后的目标是逐步恢复正常活动。此时可以尝试快走、游泳等低冲击运动,但要避免剧烈扭转动作。
调适与生活重建:不可忽视的“软护理”
除了身体上的康复,患者还需要关注心理上的调适和生活重建。面对手术带来的身体变化和长时间的康复过程,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不仅会影响康复效果,还可能加重疼痛症状。患者要学会积极调整心态,多与家人和朋友交流,也可以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
在生活习惯上,康复后要避免久坐、久站,减少弯腰搬重物等对腰部负担较大的动作。长时间伏案工作时要每30分钟起来活动一下,做做伸展运动。同时也不要急着复工,办公族建议术后1~2个月再复工,重体力劳动者则至少需要休息3个月。性生活也是许多患者羞于启齿但确实存在的问题。通常术后6~8周可以逐步恢复,但必须采取保护性姿势,避免腰部过度受力。
椎间盘术后恢复就像煲汤——火候不够则淡而无味,火太猛又会烧干锅。唯有耐心遵循科学护理,才能让身体慢慢“回血”。请给你的腰一点时间,未来它一定会用灵活和强韧回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