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误区大揭晓:打破误解科学认知

艾滋病误区大揭晓:打破误解科学认知
作者:杨利侠   单位:资阳市中医医院
105

小林在一次公益活动中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后,反复洗手消毒,甚至不敢触碰家人。这种过度恐慌源于对艾滋病的误解。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3800万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中,超过60%的歧视和排斥源于错误认知。

日常接触的传染误区

1.肢体接触不会传播

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日常接触不会传播HIV。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中,唾液、汗液中的病毒含量极低,不足以导致感染。即使与感染者共用办公用品、毛巾、餐具,也不会被传染,国内外从未有过此类传播案例。

2.环境接触的安全性

HIV在体外环境中非常脆弱,离开人体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就会失去活性。因此,接触感染者使用过的马桶、门把手、电话机等物品,不会感染艾滋病。蚊虫叮咬也不会传播HIV,因为蚊虫叮咬时不会将上一个人的血液注入下一个人体内,且病毒在蚊虫体内无法存活繁殖。

3.社交行为的无风险性

与艾滋病患者一起游泳、洗澡,甚至礼节性亲吻(无口腔黏膜破损),都不会感染HIV。KTV、健身房等公共场所的正常社交活动,不存在传播风险。这些行为中的接触方式,都不满足HIV传播所需的“足量病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条件。

治疗认知的错误观念

1.“艾滋病是绝症,无药可治”

这种说法早已过时。随着抗病毒治疗的发展,艾滋病已成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通过规范服用抗病毒药物,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可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免疫功能逐步恢复,预期寿命能接近正常人。只要坚持治疗,感染者可以正常工作、生活,甚至结婚生育。

2.“服药会有严重副作用,不如不治”

现代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已大幅减少,多数患者服药后无明显不适。即使出现轻微副作用(如头晕、恶心),也会在持续用药后逐渐缓解。相反,不治疗会导致免疫功能崩溃,引发各种严重感染和肿瘤,危及生命。及时治疗不仅能保命,还能提高生活质量。

3.“病毒载量检测不到就不会传染”

病毒载量持续检测不到的感染者,传染性极低,但并非完全没有风险。研究显示,此时通过性接触传播的概率不到百万分之一,但仍需采取安全措施。这种“低传染性”是建立在持续规范治疗的基础上,一旦停药,病毒载量会迅速升高,传染性也随之增加。

传播途径的认知偏差

1.“性接触都会传染艾滋病”

只有无保护的高危性行为(如不使用安全套的同性或异性性行为)才会增加感染风险。正确使用安全套,能将感染概率降低99%以上。夫妻中一方感染HIV,另一方通过规范治疗和防护措施,几乎可以避免被感染,还能通过母婴阻断技术生下健康宝宝。

2.“共用物品一定会感染”

只有共用被HIV污染的针具(如静脉吸毒共用注射器)才会传播,这是因为针具会直接接触血液。而共用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物品,只有在双方都有口腔或皮肤破损时,才存在理论上的感染可能,但实际案例极为罕见。日常生活中正常共用物品,无需担心感染。

3.“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

蚊虫不是HIV的宿主,它们叮咬时只会吸血,不会将吸进去的血液再注入其他人身体。而且,HIV在蚊虫体内无法存活繁殖,很快就会失去活性。全球范围内,从未有过蚊虫叮咬传播艾滋病的案例,这是经过科学证实的结论。

预防措施的正确做法

1.安全性行为是核心

坚持使用安全套,避免多个性伴侣,定期进行HIV检测,是预防经性传播的关键。有高危性行为后,应在最迟不超过72小时内服用暴露后预防药物,48小时内服用效果更佳,可大幅降低感染风险。

2.血液传播的预防措施

避免共用针具,拒绝毒品;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时,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确保血液经过严格检测;纹身、穿耳洞等有创操作,要确认工具经过严格消毒,避免接触他人血液。

3.母婴传播的阻断方法

HIV阳性孕妇通过规范服用抗病毒药物、选择剖宫产、避免母乳喂养(或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等措施,可将母婴传播率降至1%以下。这些阻断技术已非常成熟,能有效保障新生儿健康。

2025-08-2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