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郭晶晶的丈夫霍启刚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自曝,每天凌晨4点会被自己的鼾声憋醒,长期睡眠呼吸暂停还导致白天昏沉、记忆力下降,最终被诊断为中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这一案例引发热议,也让更多人意识到:鼾声并非“睡得香”,可能是潜伏的“健康杀手”。作为耳鼻喉科医生,我想聊聊成人鼾症背后的健康问题。
打鼾可能是疾病信号
很多人把打鼾当成睡得沉、睡眠好的表现,实则不然。医学上,打鼾是睡眠时上气道软组织振动发出的声音,背后可能隐藏气道狭窄或阻塞问题。
生理性打鼾通常声音轻、有规律,多在疲劳或饮酒后偶尔出现;而病理性鼾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的鼾声则大且忽高忽低,中间夹杂数秒到数十秒的“呼吸暂停”,随后是憋醒般的深呼吸。这种反复的气道塌陷会导致睡眠中缺氧。据统计,全球30-69岁人群中,9.36亿人受睡眠呼吸暂停困扰,中重度患者达4.25亿;我国成人鼾症患病率约15%-30%,其中约20%需要治疗。
打鼾的危害远超“吵人”
很多人觉得打鼾只是影响他人休息,其实对自身健康威胁更大。OSAHS患者睡眠中反复缺氧,身体启动应激反应,可能引发全身问题:
心血管系统:是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的“隐形推手”,约50%的OSAHS患者伴有高血压,且药物控制难度大;严重时可能诱发夜间猝死,风险是普通人的3倍。
神经系统:导致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增加工作失误和交通事故风险,OSAHS患者车祸概率是普通人的2-7倍。
代谢系统: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诱发糖尿病;还会打乱食欲调节激素分泌,形成“肥胖-打鼾-更胖”的恶性循环。
其他:夜间频繁憋醒导致睡眠质量差,晨起口干、头痛;长期缺氧可能影响男性性功能。
哪些人易患鼾症?
从临床来看,鼾症高发人群有明显特征,霍启刚的情况具有代表性:40岁左右的中年男性,事业忙碌伴随压力大、运动减少等,都是潜在诱因。
可通过STOP-Bang问卷简易自测: 鼾声响亮(影响他人睡眠);白天疲倦、嗜睡;被目击呼吸暂停;患有高血压;BMI≥35(BMI=体重(kg)/身高(m)²,超过28需警惕);年龄>50岁;颈围>40厘米。
若符合3项以上,尤其是长期吸烟、酗酒者,或有扁桃体肥大、下颌后缩等上气道畸形者,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如何明确诊断
目前,多导睡眠监测是诊断OSAHS的“金标准”。通过记录睡眠时的脑电、心电、血氧饱和度、呼吸气流等数据,能明确打鼾的类型、严重程度(按AHI指数分为轻、中、重度),为治疗提供依据。
科学应对鼾症的方法
针对不同程度的鼾症,治疗方法不同,核心是“拓宽气道、减少阻塞”:
生活方式调整:基础治疗,适用于轻度患者或辅助其他治疗。包括减重(体重减轻5%-10%,症状可明显改善)、戒烟限酒(尤其睡前避免饮酒)、侧卧睡眠(减少舌根后坠阻塞气道)、规律作息等。
呼吸机治疗:中重度OSAHS患者常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通过面罩提供持续气流撑开气道,防止塌陷,效果明确且无创。多数人坚持1-2周后,睡眠质量会明显改善。
手术治疗:适用于有明确解剖异常的患者,如扁桃体肥大、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可通过手术纠正。但手术有严格适应症,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术后仍需配合生活方式调整以防复发。
给“打鼾族”的实用建议
鼾症可防可治,关键在早发现、早干预:
1.若自己或家人有打鼾伴呼吸暂停的情况,别忽视,及时到耳鼻喉科或睡眠医学中心检查。
2.控制体重是预防和改善打鼾的“利器”,即使轻度超重,也建议通过饮食和运动调整。
3.避免睡前服用镇静类药物,以免加重气道肌肉松弛。
4.积极治疗鼻窦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鼻部疾病,保持鼻腔通畅能减少打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