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还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熬夜工作也精力满满,这几天却突然连床都起不来,觉得活着没意义”——这种“从云端跌入谷底”的情绪剧变,可能不是简单的“情绪不稳定”,而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典型表现。
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特征是“情绪在抑郁低谷与躁狂高峰间反复波动”,患者就像在情绪的“过山车”上失控穿梭,既承受着抑郁期的绝望,又要面对躁狂期的冲动风险。
双相情感障碍的“两面性”——躁狂期与抑郁期的典型表现
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是“躁狂/轻躁狂期”与“抑郁期”交替出现,两者症状截然不同,却同样会对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1. 躁狂/轻躁狂期:像“踩了油门的发动机”,停不下来
躁狂期的患者会陷入“过度兴奋”的状态,精力、情绪、思维都像“失控的加速器”,具体表现为:
情绪高涨:莫名感到极度开心、自信,甚至自负,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到”,对未来充满不切实际的期待;也可能因小事突然暴躁、易怒,一点不顺心就大发雷霆。
精力异常充沛:每天只睡3~4小时仍不觉得累,甚至熬夜工作、社交,第二天依旧活力满满;以前觉得麻烦的事,现在会“一口气做完”,比如突然收拾全屋、买一堆不需要的东西。
思维奔逸:大脑转得飞快,说话时语速加快、停不下来,话题频繁跳转(比如从“今天吃什么”突然说到“未来要创业”),别人插不上话;还会出现很多“新奇想法”,但大多缺乏实际规划,比如想“一周内学会三门外语”。
冲动行为:容易做出不计后果的决定,比如盲目投资、大额消费(买奢侈品、囤无用物品)、超速驾驶,甚至出现冲动社交、情感出轨等行为,事后往往后悔,但发作时无法控制。
若上述症状持续1周以上,且影响正常工作、社交,即为“躁狂发作”;若症状较轻、持续4天以上,对生活影响较小,则称为“轻躁狂发作”——很多人会误以为轻躁狂是“状态好”,反而忽略了这是疾病的信号。
2. 抑郁期:像“陷入泥沼”,连呼吸都觉得累
抑郁期的症状与抑郁症相似,但往往更严重、更易反复,具体表现为:
情绪低落:长期陷入绝望、无助,觉得“活着没意义”,即使遇到开心的事也毫无感觉;还会伴随强烈的自责、内疚,比如因“没做好一件小事”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精力完全耗竭:每天躺在床上不想动,起床、穿衣都需要花很久;即使什么都不做,也觉得身体像灌了铅,说话、走路都“费力气”。
认知迟缓:反应变慢、记忆力下降,比如看一篇短文反复读几遍仍不懂,做“今天吃什么”的决定要纠结半小时;学生患者可能出现成绩骤降,上班族则频繁出错、忘记重要事项。
生理症状明显:伴随严重失眠(凌晨早醒后无法再睡)或嗜睡(每天睡10小时以上仍困)、食欲骤降(体重快速下降)或暴食(通过吃缓解情绪),部分人还会出现心慌、胸闷、头痛等躯体不适,却查不出躯体疾病。
抑郁期通常持续2周以上,部分患者会在抑郁期出现自杀念头或行为,这也是双相情感障碍最危险的阶段之一。
正确应对双相情感障碍——关键在“早发现、规范治疗”
1. 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若出现“躁狂/轻躁狂期与抑郁期”的交替症状,且持续影响生活,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就诊。医生会通过问诊、心理评估、躯体检查(排除甲状腺疾病等可能引发情绪波动的躯体疾病),明确是否为双相情感障碍及其具体类型(双相Ⅰ型、双相Ⅱ型等),以避免误诊为抑郁症。
2. 坚持规范治疗,不擅自停药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需要“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
药物治疗:常用心境稳定剂(如锂盐、丙戊酸盐)、抗精神病药物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目的是“稳定情绪,预防躁狂/抑郁复发”——很多患者在症状缓解后会擅自停药,导致病情反复,因此必须遵医嘱足量、足疗程服药。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能帮助患者识别“情绪波动的信号”,学习应对压力的方法,同时改善家庭关系(避免家属因误解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最后想对患者说:双相情感障碍就像“情绪的慢性病”,虽然会经历“高峰与低谷”,但通过科学治疗和自我管理,你完全可以学会“控制情绪的过山车”,而不是被它左右。别因疾病否定自己,也别害怕寻求帮助——你值得被理解,也一定能走出情绪的困境,重新拥有稳定、有力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