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如何“看透”血管病变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如何“看透”血管病变
作者:​符积福   单位:北海市合浦县人民医院
1016

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誉为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标准”。它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的形态、血流动力学变化,甚至发现微小的血管异常,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关键依据。那么,DSA是如何“看透”血管病变的?它有哪些独特优势?又有哪些注意事项?本文将从专业角度为您解析。

DSA的基本原理:数字减影技术

DSA的核心在于“减影”技术。传统血管造影中,骨骼、肌肉等组织会干扰血管的显示,而DSA通过计算机处理,去除这些干扰,仅保留血管影像。具体过程如下:

1.蒙片采集:在注射造影剂前,先拍摄目标区域的X线图像(称为“蒙片”),记录骨骼和软组织的背景信息。2.造影剂注入:通过导管向血管内注入含碘造影剂,使血管显影。3.实时图像采集:在造影剂流动过程中,连续拍摄X线影像。4.数字减影:计算机将造影后的图像与蒙片相减,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干扰,最终得到清晰的血管影像。

现代DSA设备还具备三维重建功能,可多角度观察血管结构,提高诊断准确性。

DSA的临床应用:精准诊断血管病变

DSA在多种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1.脑血管疾病。脑动脉瘤:DSA可精确定位瘤体大小、形态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指导介入栓塞或手术夹闭。脑血管畸形(AVM):清晰显示异常血管团及供血动脉,为介入或放疗提供依据。脑卒中:评估血管狭窄或闭塞,指导取栓治疗。

2.心血管疾病。冠心病:DSA是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可明确病变位置和程度,决定是否支架植入。先天性心脏病: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异常连接,辅助手术规划。

3.外周血管疾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明确血管狭窄或闭塞范围,评估是否适合介入治疗。肾动脉狭窄:诊断高血压的血管性病因,同时可行球囊扩张治疗。

4.肿瘤诊断与治疗。肝癌等富血供肿瘤:DSA可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并直接进行栓塞化疗,提高疗效。

DSA检查流程与注意事项

DSA属于有创检查,需严格规范操作,确保安全。

1.术前准备。患者评估:检查凝血功能、肾功能,询问碘过敏史。禁食:通常需禁食4~6小时,避免术中呕吐。镇静:部分患者需给予镇静剂,减少紧张情绪。

2.检查过程。穿刺置管:通常在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鞘。导管引导:在X线透视下,将导管送至目标血管。造影剂注射:注入造影剂,同步采集动态影像。图像分析:医生实时观察血管情况,必要时进行三维重建。

3.术后护理。压迫止血:拔管后需压迫穿刺点15~20分钟,防止血肿。卧床休息:股动脉穿刺者需平卧6~8小时,避免出血。观察并发症:如穿刺点出血、造影剂过敏或肾功能损害等。

DSA的优势与局限性

1.优势。高分辨率:可显示0.5mm以下的微小血管。动态观察:实时监测血流变化,评估血管功能。诊疗一体化:诊断同时可行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栓塞)。

2.局限性。有创性:存在穿刺出血、血管损伤等风险。造影剂风险:肾功能不全或碘过敏者需谨慎。费用较高:相比CTA、MRA,DSA检查成本更高。

未来展望:更智能、更安全的DSA

随着技术进步,DSA正向低辐射、智能化方向发展。三维DSA:提供更立体的血管影像,提高诊断精度。人工智能辅助:自动识别血管狭窄、动脉瘤等病变。低剂量造影剂:减少肾毒性,提高安全性。

尽管无创检查(如CTA、MRA)发展迅速,但DSA凭借其不可替代的准确性和诊疗一体化优势,仍是血管疾病诊疗的核心手段。

DSA以其高精度、动态成像的特点,在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在专业医生的规范操作下,它能为患者提供精准、高效的诊疗方案。未来,随着技术进步,DSA将更加安全、智能,继续为血管健康保驾护航。

2025-07-0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