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警惕胰管结石在作祟

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警惕胰管结石在作祟
作者:彭旗   单位: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民医院
3257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常因反复发作而痛苦,生活质量大受影响。而常被忽视的胰管结石,是导致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的“罪魁祸首”。今天,我们来揭开胰管结石的神秘面纱,了解它与慢性胰腺炎之间的不解之缘。

慢性胰腺炎:胰腺的“慢性磨损”

胰腺位于腹部深处、胃后方,是一个体积不大但功能关键的扁平狭长腺体。它身兼重任:它不仅具有外分泌功能,分泌含消化酶的胰液,通过胰管流入十二指肠,是消化脂肪和蛋白质的主力;还具有内分泌功能,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入血,精确调控血糖水平。然而,胰管中一旦出现结石,这些重要功能将受到严重影响。

胰管结石:堵塞“生命管道”的沉默破坏者

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分支状胰管输送,最终进入十二指肠。胰管结石是胰管内形成的硬质沉积物,多因胰液成分异常(如钙盐过高或蛋白质沉淀)所致,慢性胰腺炎和长期饮酒是主要诱因。结石阻塞胰管后,胰液排出受阻、积聚其中,所含消化酶进而侵蚀胰腺自身组织,引发胰腺炎,造成疼痛和组织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症状: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其症状往往是叠加且反复发作的:

1.腹痛:上腹持续或阵发剧痛,向背部放射,饮酒或饱餐后加重。

2.消化不良:脂肪泻(粪便油腻恶臭)、腹胀、体重下降。

3.内分泌异常:后期可能出现糖尿病。

4.黄疸(少见):结石压迫胆总管时出现皮肤、眼白发黄。

揪出“沉默破坏者”:如何检查诊断

1.血液检查:

淀粉酶/脂肪酶:急性发作时升高,慢性期多正常或轻度升高,特异性低。

粪便弹力蛋白酶-1: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降低提示功能减退。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监测:内分泌功能异常(如糖尿病)。

2.影像学检查(关键诊断方法)

腹部超声:初筛手段,可发现钙化、胰管扩张或较大结石,但易受肠道气体干扰。

腹部CT:清晰显示胰腺萎缩、钙化、胰管扩张及结石,敏感性高。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无创评估胰胆管结构,对小结石和早期病变敏感。

超声内镜(EUS):高频探头近距离扫描,对早期病变和小结石检出率高。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既是诊断的“金标准”,也是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十二指肠镜找到胰管开口,注入造影剂在X线下直接显示胰管全貌,精准定位结石、狭窄。因操作复杂且有诱发胰腺炎等风险,多在诊断不明或需同时治疗时选用。

打破恶性循环:如何治疗

治疗目标是:去除诱因、解除梗阻、引流通畅、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

止痛:首选非阿片类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若效果不佳,可谨慎使用弱阿片类药物。

胰酶替代:改善脂肪泻和营养不良。

血糖控制: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

内镜治疗:解除胰管梗阻,缓解胰管内高压引发的临床症状。如ERCP下胰管括约肌切开、胰管取石术及胰管支架置入术等。

外科治疗:

手术指征:①内科治疗无法缓解的顽固性腹痛;②合并消化系统梗阻、胰腺假性囊肿、假性动脉瘤、门静脉高压伴出血、胰瘘等;③多次内镜介入治疗失败者;④怀疑恶变者。

术式:胰管空肠吻合术、胰腺部分切除术等。

预防胜于治疗:守护胰腺健康

戒酒戒烟:酒精是首要危险因素,烟草加重损伤。

低脂饮食:减轻胰腺负担,避免高脂血症。

控制血脂:甘油三酯>1000mg/dL易诱发胰腺炎。

定期随访:慢性胰腺炎患者需每年进行胰腺功能及影像学检查。

健康提醒:

慢性胰腺炎若反复发作,切不可只当作“老毛病”,需警惕幕后隐藏的“沉默破坏者”——胰管结石。及早识别症状、科学检查、规范治疗并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是阻断病情恶化、保护胰腺这一“黄金器官”的关键。

2025-08-2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