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筋动骨一百天”是民间流传的骨折康复观念,很多人据此认为骨折后必须长期卧床静养,一动就会影响愈合。但现代医学证实,骨折后的科学活动与制动同等重要,长期卧床不仅会延缓康复,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骨折愈合需要适当的力学刺激和血液循环支持,盲目制动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血栓形成等问题。了解骨折后不同阶段的活动原则和方法,才能在保护骨折部位的同时加速康复。
长期卧床的隐藏风险:不动比动更危险
1.肌肉与关节的退化问题
骨折后肢体长期不活动,会导致肌肉快速萎缩,尤其是下肢骨折患者,卧床1周就可能出现明显的肌肉力量下降。关节缺乏活动会引起滑膜粘连、关节囊挛缩,导致关节僵硬,即使骨折愈合也可能遗留活动受限的问题。如膝关节骨折后长期固定,可能出现屈伸困难;腕关节骨折后不动,易导致手指活动僵硬,影响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2.全身并发症的潜在威胁
长期卧床会使血液循环减慢,下肢静脉血流瘀滞,极易形成深静脉血栓,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卧床还会导致肺部痰液积聚,增加肺炎风险;胃肠蠕动减慢,出现腹胀、便秘;骨量流失加速,引发骨质疏松,影响骨折愈合质量。老年患者长期卧床还可能出现压疮、尿路感染等问题,这些并发症往往比骨折本身更影响康复进程。
骨折早期:制动期间的“不动之动”
1.未骨折部位的主动活动
骨折后1-2周为炎症水肿期,需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制动,但未骨折的肢体和关节应尽早活动。如上肢骨折患者可活动手指、肘关节和肩关节;下肢骨折患者可活动足趾、踝关节和髋关节,每小时活动5-1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卧床期间还可进行深呼吸、咳嗽训练和躯干肌肉收缩(如挺胸、收腹),预防肺部感染和肌肉萎缩。
2.骨折部位的等长收缩训练
在骨折固定稳定的前提下,可进行骨折部位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如小腿骨折患者可做绷紧大腿和小腿肌肉的动作,保持5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前臂骨折患者可轻轻握拳再松开,通过肌肉收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为骨折愈合提供营养,同时防止肌肉萎缩。训练时需避免引起骨折部位疼痛,以轻微酸胀感为宜。
骨折中期:逐步增加的活动强度
1.在保护下进行关节活动
骨折2-4周后,肿胀和疼痛减轻,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骨折部位的小范围关节活动。如腕部骨折患者可在夹板保护下做轻微的腕关节屈伸;踝关节骨折患者可在石膏固定下做缓慢的足踝旋转动作。活动幅度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原则,每天2-3次,每次5-10分钟,逐渐增加关节活动范围,防止关节僵硬。
2.部分负重与平衡训练
下肢骨折患者在骨折初步愈合后(通常4-6周),可在支具或拐杖保护下进行部分负重训练。先从患肢脚尖轻触地面开始,逐渐增加负重比例,每次站立5-10分钟,每天3-4次。同时可进行平衡训练,如健侧腿站立、双手扶墙单腿站立等,增强肢体协调能力和核心稳定性,为后续完全负重做准备。
骨折后期:恢复功能的强化训练
1.肌肉力量与耐力训练
骨折愈合较稳定后(通常8-12周),需重点强化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影响肢体功能。可通过抗阻训练实现,如使用弹力带进行上肢屈伸、下肢直腿抬高训练,或借助哑铃、沙袋等增加负荷。训练强度循序渐进,从每组10次开始,逐渐增加至每组15-20次,每天2-3组,以肌肉有酸胀感但不疲劳为宜。
2.功能恢复与日常活动训练
根据骨折部位和愈合情况,逐步恢复日常活动能力。如上肢骨折患者可进行穿衣、吃饭等日常动作训练;下肢骨折患者可练习行走、上下楼梯,从平地行走逐渐过渡到复杂路况。训练中需注意正确姿势,避免骨折部位受力不当导致再次损伤。必要时可在康复师指导下使用辅助器具,结合物理治疗(如热敷、理疗)促进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