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肝胆胰脾甲状腺外科手术领域,术后疼痛是患者普遍面临的问题。然而,很多患者对术后止痛存在认知误区,认为疼痛是手术恢复的必经之路而选择强忍,这种观念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更可能影响术后康复进程。事实上,科学规范的止痛管理能帮助患者更顺利地度过恢复期,以下为该类患者量身定制止痛攻略。
正确认识术后疼痛:它为何而来?
肝胆胰脾甲状腺部位的手术切口多位于胸腹部或颈部,这些区域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手术创伤会直接刺激神经引发疼痛。以胆囊切除术为例,术后切口疼痛可能伴随呼吸、咳嗽等动作加剧,这是因为腹部肌肉活动会牵拉伤口。而甲状腺手术虽切口较小,但颈部组织疏松,术后水肿压迫神经也会产生疼痛感。
手术中对器官的牵拉、术后腹腔内气体积聚等,都会成为疼痛的诱因。疼痛等级从轻微不适到剧烈难忍不等,若疼痛评分超过3分(10分制),就已影响正常休息,需及时干预。
止痛误区大揭秘:这些想法要不得
“止痛药会成瘾,能不用就不用”是最常见的误区之一。临床使用的术后止痛药多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或短效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规范使用时成瘾率极低,且医生会根据疼痛程度调整用药方案,确保安全性。
还有患者认为“疼痛忍忍就过去了”,但长期强忍疼痛会导致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增加肺部感染、血栓等并发症风险。
部分患者觉得“别人都能忍,我也该坚持”,却忽视了个体对疼痛的敏感度存在差异,盲目忍耐可能延误止痛时机。
多模式止痛方案:科学止痛有策略
药物止痛。非甾体类抗炎药:适用于轻中度疼痛,如甲状腺术后、脾切除术后早期。代表药物有艾瑞昔布、双氯芬酸钠,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反应所致疼痛。需注意饭后服用,减少胃肠道刺激。阿片类药物:中重度疼痛患者的首选,如肝癌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药物包括羟考酮、芬太尼,通过与中枢神经阿片受体结合发挥止痛作用。用药期间需监测呼吸频率,避免嗜睡等副作用。辅助用药: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如术后出现的肋间神经痛,可加用甲钴胺、加巴喷丁,营养神经并抑制异常神经放电。
非药物止痛。体位管理:肝胆手术后取半卧位,可减少腹部切口张力;甲状腺术后颈部垫软枕,保持头颈部轻度后仰,减轻切口牵拉感。呼吸训练:通过腹式呼吸、缓慢深呼吸,能降低胸腹部肌肉紧张度,减少疼痛刺激。咳嗽时用手按压切口两侧,也可减轻震动带来的疼痛。物理疗法:术后48小时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局部热敷(甲状腺手术除外)或低频电刺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心理干预:焦虑情绪会放大疼痛感,通过听音乐、冥想、与家属交流等方式放松心情,能提高疼痛耐受度。
全周期止痛管理:不同阶段这样做
术前。术前与医生充分沟通疼痛史,如是否对止痛药过敏、既往疼痛耐受情况等,便于制定个性化止痛方案。同时,了解术后疼痛的常见原因及应对方法,减少心理恐惧。
术中。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如胸段硬膜外阻滞可用于肝胆手术的术中镇痛,从源头减少疼痛信号传导。
术后。早期(0-24小时):术后返回病房即可启动止痛方案,优先选择静脉或肌注给药,快速控制急性疼痛。中期(24-72小时):根据疼痛程度逐步过渡到口服药物,同时结合非药物止痛方法。若出现突发性剧痛,需及时告知医生排查并发症。后期(72小时后):以口服非甾体类药物为主,逐渐减量直至停药。此阶段需关注疼痛是否影响活动,如下床行走、伤口换药时的疼痛控制。
止痛效果监测:这些指标要关注
患者可通过疼痛评分(如数字评分法NRS)自我评估,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理想的止痛效果应使疼痛评分控制在3分以下,且不影响睡眠和正常活动。同时,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如非甾体类药物可能引起的胃灼热、阿片类药物导致的便秘等,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处理。
结论
肝胆胰脾甲状腺外科患者的术后止痛是一门科学,不应强忍疼痛,而应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药物与非药物结合、全周期管理的方式,实现舒适化康复。记住,正确止痛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加速恢复的智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