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健康是全体家长的心愿,然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感冒总是不期而至,有些孩子甚至一年内反复多次感冒,不少家长在对待孩子感冒时存在一些不当操作,不仅不利于孩子感冒康复,还会导致孩子病情加重。那么,孩子感冒有哪些误区?又该如何规避呢?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儿感冒是什么?如何判断?
小儿感冒是指小儿的上呼吸道感染,与多种病原体、不良理化因素刺激有关,表现为鼻部、咽喉部的系列炎症反应。家长可以通过孩子感冒的常见症状进行判断,如发热、恶寒、咳嗽、打喷嚏、头痛等。需要注意的是,打喷嚏是常见的感冒症状,但并不是全部的喷嚏都是因为感冒,在孩子鼻黏膜受到冷空气刺激、异常气味刺激、灰尘刺激时也会打喷嚏,家长应正确区分。同时,鼻音沉重也不是判定感冒的依据,部分孩子在幼儿期鼻子会产生呼噜声,类似鼻子里面分泌物随着呼吸上升、下降,这种声音可能是由于孩子呼吸道分泌物积累过多、逐渐发干发黏引起,不需要过度担心,而在孩子鼻音沉重且伴随发烧、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时,可以初步判定孩子感冒了,需要及时治疗。
小儿感冒有哪些误区?如何规避?
感冒就用抗生素
在发现孩子感冒之后直接喂孩子抗生素,是很多家长容易陷入的误区。实际上,病毒、细菌感染均会引起孩子感冒症状,而抗生素仅对细菌引起的感冒有效,对病毒性感冒无良好效果,还会引发感冒加重、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肝肾受损等不良后果。因此,在孩子感冒时,家长应避免擅自使用抗生素。确定孩子是细菌性感冒后,家长可以遵医嘱或者按照说明书喂孩子阿莫西林颗粒等抗生素,便于消灭孩子体内细菌,促进孩子康复。
咳嗽直接吃止咳药
一部分家长在发现孩子咳嗽时会直接给孩子喂止咳药,这是不正确的,咳嗽是孩子身体的一种生理反射,在孩子呼吸道吸入异物、受到刺激或发炎时均会出现咳嗽,家长应学会分辨孩子咳嗽的原因,考虑孩子咳嗽是否对其睡眠、生活造成不利影响。确定孩子为感冒引起的咳嗽,且咳嗽已经导致孩子呕吐、睡眠不佳等问题,家长应开窗通风,适当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喂食孩子足量的蜂蜜水、姜茶等温热水分稀释痰液,避免孩子呼吸道堵塞,在孩子感冒咳嗽持续时间较长且伴随呼吸困难症状时,家长应当及时带孩子就医,确保孩子得到及时有效的止咳治疗。
发烧降温就得捂
在孩子发烧后,大部分家长遵循老辈经验给孩子捂得严严实实,甚至以家里暖和为由,限制孩子进入室外,这反而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孩子发烧时,体温处于上升期,体表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即便捂得很严实也无法出汗,而且一些低龄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全,过度捂汗,还会导致孩子热量无法及时散出,体温在短时间内上升,出现高热惊厥等严重后果。因此,家长避开捂汗的误区,选择物理降温方法,在通风、温度适宜的环境内,让孩子穿着舒适透气的棉质衣服,用温水轻轻擦拭孩子的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并给孩子喂水,帮助孩子散热,在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看医生,遵医嘱使用药物降温。
感冒需要多管齐下
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感冒需要多吃几种药,才能好得快,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孩子康复,而且会引发药物间不良反应,造成不良后果。家长应认识到现有儿童感冒药多为复方成分,擅自叠加用药会造成剂量过重,反而疗效不佳,因此应严格对症用药。
低烧可以不治疗
一些家长认为,发烧可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杀死孩子身体内一些对温度较为敏感的病毒,在孩子低烧时可以不治疗。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并非绝对。如果孩子发烧度数不高且无其他不适症状,可以不加干预,但如果孩子发烧度数不高,同时出现嗜睡、烦躁等其他不适感,家长应遵医嘱或者根据说明书给孩子服用小儿退烧药或消炎药。特别是对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一旦孩子发烧,家长就需要带孩子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总的来说,孩子是家里的掌中宝,感冒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困扰。家长应主动了解孩子感冒的症状,正确判断,并在确定孩子感冒后及时就医,遵医嘱服药,避免擅自使用抗生素、止咳药,确保孩子尽快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