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是呵护孩子生命健康的重要“防火墙”,但家长对于疫苗接种有着各种各样的困惑:为什么疫苗种类越来越多?疫苗打得太多是否会对孩子产生副作用?不同疫苗到底存在什么区别?孩子哪些疫苗必须接种,哪些又是可以选择性接种的?今天,小编就对让家长困惑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并列出疫苗接种的“必打”、“选打”清单,不再让家长陷入纠结,一起看看吧!
疫苗接种的“必打”清单有哪些
根据最新规范,以下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政策全额免费的必打清单,家长应按时带领孩子在规定年龄内完成疫苗接种,否则可能耽误孩子入学哦。
卡介苗:主要预防结核病,通常于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接种后2周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反应,若出现化脓溃疡,可涂抹1%龙胆紫预防感染。
乙肝疫苗:主要用于预防乙型肝炎,偶见接种处红肿、发热等,无需特殊处理。
麻腮风疹疫苗:主要用于预防麻疹、腮腺炎、风疹等疾病,于8月龄、18月龄各接种1剂,接种后偶见低热、轻微皮疹,免疫持久性较好。
百白破疫苗:主要预防破伤风、百日咳、白喉等疾病,于2、4、6月龄各接种1剂,18月龄、6周岁时分别接种第4、5剂。接种后局部可出现疼痛、红肿等反应,部分孩子可能伴有低热、头痛,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即可自行消退,若出现较重全身反应需及时入院诊治。
脊髓灰质炎疫苗:主要预防小儿麻痹症,于2、3、4月龄各接种1剂,4周岁时接种第4剂。按现有政策,第1、2剂为注射剂型,第3、4剂为口服剂型。
乙脑疫苗:主要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于8月龄、2周岁各接种1剂,有神经系统疾病、急性疾病者禁止接种。
流脑疫苗:主要预防流行性脑膜炎,于6月龄接种首剂,此后于9月龄、3周岁、6周岁各接种1剂。接种后偶有低热、过敏反应,若接种后十几个小时内出现疱疹应入院诊治。
甲肝疫苗:主要预防甲型病毒性肝炎,于18月龄应接种1剂,若存在发热、急慢性疾病可延缓接种。
疫苗接种的“选打”清单有哪些
轮状病毒疫苗:6周龄以上可接种,包括三价和五价轮状病毒疫苗,用于预防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及相关疾病。
13价肺炎疫苗:6周龄以上可接种,用于预防由肺炎链球菌血清型1、3、4、5、6A、6B、7F、9V、14、18C、19A、19F和23F引起的侵袭性疾病。
流感疫苗:6月龄以上可接种,用于预防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6月龄至3岁儿童每年接种两剂,3岁(含)以上儿童及成人每年接种一剂。
水痘疫苗:1岁以上可接种,4周岁时加强1剂。水痘具有较强传染性,感染后可能引发脑炎、肺炎等,且目前针对水痘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旦幼儿园出现水痘流行只能采取隔离措施,这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EV71疫苗:6月龄以上可接种,用于预防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及相关疾病,能有效减少手足口病重症的发生,并显著降低因EV71感染导致的死亡病例。
HIB疫苗:3月龄以上可接种,用于预防B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可替代免疫规划疫苗:四联疫苗(替代百白破和Hib)、五联疫苗(替代百白破、Hib、脊灰疫苗)、脊灰灭活疫苗(替代口服脊灰疫苗)、流脑AC/ACYW135结合/多糖疫苗(替代流脑疫苗)、甲肝灭活疫苗(替代甲肝减毒活疫苗)、乙脑灭活疫苗(替代乙脑减毒活疫苗)。
温馨提示:家长应仔细掌握宝宝的疫苗接种情况,避免漏种。当宝宝身体出现不适或处于疾病急性期时,切记不能接种疫苗。接种后应详细观察不良反应,若为一般反应,则无需特别处理;若出现严重反应,应及时入院就诊。
总之,计划免疫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针对免疫规划内的免费“必打”疫苗,家长应及时为宝宝接种;对于非免疫规划疫苗,可根据经济条件或宝宝情况选择是否接种。这如同汽车保险,交强险是国家强制购买的,商业保险则是有效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