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炎炎夏日,关于夏季养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曰:“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就已经明确了夏季养生需顺应“阳气旺盛、阴气渐弱”的自然特点,注重清热解暑、养心护阳、健脾祛湿。以下从饮食、起居、运动、防病等方面为您科学总结:
一、饮食养生:
民俗有云:“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是中国传统养生智慧,揭示了季节与饮食的对应关系,夏季人体阳气外浮,内脏虚寒,是脾胃运化能力最弱时,强行进补反而消耗元气。且大多数补药(如熟地黄)普遍具有滋腻之性,需充足阳气才能消化。经脉通畅时简单饮食也是补,经脉瘀堵时贵重补品也无效。所以养生的关键在于保持经脉畅通,而非盲目进补。
1. 适当吃“苦”(苦瓜、莲子心、莴笋)清热泻火,来点“酸”味(柠檬、乌梅、山楂)生津敛汗,助消化。
- 推荐:绿豆百合汤、冬瓜薏米粥、凉拌苦瓜。
2. 适度温补阳气:夏季易贪凉伤脾阳,可适量吃姜(晨起姜枣茶)、羊肉(少量炖煮)等温性食物。
3. 忌过度生冷
- 冰饮、寒凉水果(西瓜、梨)过量易引发腹泻、痛经。建议可常温饮用薄荷茶、金银花露替代冰镇饮料。
二、起居调养:晚睡早起,避暑防湿
1.顺应昼夜规律
- 晚睡(不超23点)早起(6点左右),中午小憩20-30分钟补养心气。
2. 环境防暑湿
- 避免正午暴晒,外出戴遮阳帽;空调温度≥26℃,避免直吹,可搭配电扇促进空气循环。
- 潮湿地区可用除湿机,衣物勤晒防霉。
三、情志养生:静心养神
过喜伤神:举例牛皋大笑而亡,说明狂喜会导致心神涣散(“心神啪一下就散掉了”)。
过恐伤肾:表现为“恐则气下”,极端情况会出现大小便失禁(“吓得尿裤子”的生理机制)。
夏季需特别节制喜、恐两种极端情绪,避免情志内伤。可取法“燕歌虫鸣”的夏季物候特征,通过聆听自然音乐(燕子鸣唱、虫声)来调节情志。
四、运动原则:轻缓适度,避免大汗
1. 推荐运动
- 清晨或傍晚进行太极拳、八段锦、游泳、慢走等,以微汗为宜,过度出汗易耗气伤阴。
2. 运动后注意
- 及时补充淡盐水或电解质水,忌立即冲凉,可用温水擦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