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眼部护理:视网膜病变的预防

糖尿病眼部护理:视网膜病变的预防
作者:​张佳佳   单位:茂县富顺镇卫生院
212

糖尿病作为常见慢性代谢性疾病,并发症累及全身,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我国成年人致盲首要原因。因其早期无症状,多数患者确诊时错过最佳干预时机,科学眼部护理与预防对保护视力至关重要。

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指标

血糖、血压、血脂的稳定控制,是预防DR的根本。高血糖会破坏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渗漏、出血,逐步发展为增殖性病变;高血压会持续加重视网膜血管压力,加速血管硬化与阻塞;高血脂则会让脂质在视网膜血管沉积,影响血液正常流通,三者共同推动病变进展。

血糖管理需严格遵医嘱,通过饮食控制总热量、规律运动提升胰岛素敏感性,搭配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不超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尤其要避免血糖骤升骤降。建议每周监测3-4次空腹及餐后血糖,每3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方案。血压需维持在130/80mmHg以下,每日限盐不超5g,定期监测血压,必要时选用能减少视网膜血管渗漏的降压药。血脂管理重点关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控制在2.6mmol/L以下(合并心血管疾病者低于1.8mmol/L),少吃高脂食物,必要时服降脂药并定期复查。

坚持定期眼部检查

DR的发生发展具有隐匿性,早期患者几乎没有明显视力下降或眼部不适,一旦出现视物模糊等症状,病变往往已到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幅增加,预后效果也会变差,因此定期眼部检查是早发现、早干预的关键。

不同病程的糖尿病患者,检查频率需区别对待。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立即进行首次全面眼部检查;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后需适时启动定期检查。若未发现视网膜病变,建议每年检查1次;若出现轻度病变,需缩短至每6-12个月1次;中重度病变患者则需每3-6个月检查1次,密切追踪病变变化。检查项目中,视力检查可初步了解视力情况,眼压检查能排除青光眼等干扰疾病,散瞳眼底检查能清晰观察视网膜血管、黄斑区状态,判断病变有无及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准确依据,帮助医生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能辅助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减轻视网膜血管损伤,是DR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上需遵循均衡营养原则,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多吃富含维生素A、C、E及叶黄素、玉米黄质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蓝莓等,这些营养素能保护视网膜细胞,延缓视网膜老化。同时要严格避免吸烟与过量饮酒,吸烟会导致视网膜血管痉挛,加重血管损伤;过量饮酒则会打乱血糖、血压稳定,加速病变发展。

运动方面,建议选择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既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糖,又能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视网膜血管负担。需注意避免举重、仰卧起坐等剧烈或长时间低头弯腰的运动,这类运动可能升高眼压,加重视网膜损伤,已出现病变的患者运动前务必咨询医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与强度。此外,外出遇强光时要戴太阳镜,减少紫外线对视网膜的刺激;日常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每30-40分钟休息5-10分钟,通过远眺放松眼睛,缓解疲劳。

警惕眼部突发症状

即便采取了完善的预防措施,部分糖尿病患者仍可能出现DR,因此需时刻关注眼部情况,警惕突发症状,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糖尿病患者需重点留意的眼部危险症状包括:视力突然下降或视物模糊,且短时间内无缓解;眼前突然出现黑影飘动,或飞蚊症突然加重;看东西时出现变形,如直线变弯曲;视野范围出现缺损,或眼睛突然疼痛、红肿等。这些症状可能是视网膜出血、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等严重病变的信号,若不及时治疗,极有可能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

出现上述症状时,患者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眼科就诊,通过全面检查明确病变类型与严重程度,并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规范治疗。目前DR的治疗方法包括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激光治疗、玻璃体切割术等,只要早期干预,就能有效控制病变进展,最大程度地保护视力,维持正常生活质量。

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虽危害大,但并非不可防。患者只要坚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定期检查眼睛,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时刻留意眼部异常,积极配合治疗,就能大大降低病变风险,守护好自己的视力,提升生活品质。

2025-08-2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