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火焰、高温液体、蒸汽等导致的烧伤烫伤时有发生。面对突发的烧伤情况,许多人会第一时间尝试涂抹牙膏、酱油、食用油等民间“偏方”。然而,这些做法不仅无法有效治疗烧伤,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以涂抹牙膏为例,这种看似能缓解疼痛的做法其实暗藏危机。牙膏的主要成分包括摩擦剂、保湿剂、增稠剂等。其中,摩擦剂(如碳酸钙、磷酸氢钙)会直接损伤烧伤后脆弱的表皮细胞。烧伤后的皮肤屏障已被破坏,处于高度敏感状态,摩擦剂的物理刺激会导致创面机械性损伤,加剧炎症反应。此外,牙膏中的薄荷脑虽能带来清凉感,但薄荷脑渗透至真皮层后,会刺激神经末梢产生异常放电,反而可能加重疼痛感知。更严重的是,牙膏的凝胶基质会在创面形成封闭环境,导致局部温度升高,原本浅度烧伤可能因热量无法散发而进展为深度烧伤。
民间常用的酱油涂抹法同样危害巨大。酱油的高盐浓度(约15%~20%)会对烧伤创面产生强烈的渗透压损伤。当高渗酱油接触创面时,会导致细胞内水分大量外渗,引发细胞脱水死亡,同时刺激神经末梢,使疼痛加剧。从微生物学角度来说,酱油在生产过程中未经无菌处理,每克酱油中可能含有10³~10⁵CFU(菌落形成单位)的微生物,其中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这些细菌一旦定植于烧伤创面,会利用创面丰富的营养物质快速繁殖,引发局部感染甚至全身性脓毒症。此外,酱油中的焦糖色素会污染创面,干扰医生通过创面颜色判断烧伤深度,贻误治疗时机。
涂抹食用油的做法也不可取。油脂覆盖创面后,会阻碍创面正常的水分蒸发散热过程。人体皮肤在烧伤后,需要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以降低局部温度,而油脂形成的封闭层会使创面温度升高2~3℃,持续的高温环境会导致未完全坏死的组织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同时,油脂中的脂肪酸会与创面渗出的蛋白质结合,形成黏性物质,不仅增加清创难度,还会为细菌提供良好的培养基。临床研究显示,使用油脂处理的烧伤创面,感染发生率比规范处理创面高出3~5倍。
还有部分人尝试用生芦荟汁涂抹烧伤处。虽然芦荟中含有多糖、芦荟素等生物活性成分,但新鲜芦荟汁中也存在芦荟苷、蒽醌类化合物等致敏物质。据统计,约15%的人群对生芦荟汁存在过敏反应,过敏后会出现接触性皮炎,表现为创面红肿、渗出增多,严重者可出现水疱、糜烂。此外,芦荟汁中的天然糖分是细菌的优质养分,容易引发创面感染。未经处理的芦荟汁菌落总数可达10⁶CFU/g以上,远超医用制剂安全标准。
遭遇烧伤时,正确的急救措施应当遵循“冲、脱、泡、盖、送”五字原则。首先,用15~20℃的流动冷水持续冲洗创面15~30分钟,水流速度控制在500~800mL/min,通过对流换热迅速降低创面温度,减少热力损伤。冲洗过程中,应轻柔脱去受伤部位衣物,但避免强行撕扯粘连的衣物,以免造成二次损伤。随后,将烧伤部位浸泡在冷水中(水温15~20℃),进一步降温止痛。浸泡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防止低体温症发生。最后,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棉质布料覆盖创面,减少污染,尽快送往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烧伤急救是一门科学,任何缺乏医学依据的“偏方”都可能让伤情雪上加霜。在面对意外伤害时,理性应对、科学处理,才是对生命健康最负责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