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完成并不代表风险就彻底消除了,麻醉苏醒期属于患者从麻醉状态转变至清醒状态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护理工作对患者的安全及康复进程有直接影响。以下是有关手术麻醉后苏醒期护理的详尽指引。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在患者苏醒阶段,医护人员会对其生命体征展开细致且全面的监测工作,借助心电监护仪,可实时观察到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呼吸频率以及血氧饱和度等各项指标。其中,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可反映患者的循环功能状态,如果血压持续处于较低水平,则可能存在出血或循环衰竭等问题;而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则可直接反映患者的呼吸功能状况。呼吸抑制是麻醉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察觉异常,医护人员便会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吸氧流量、给予呼吸兴奋剂等,以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
保持呼吸道通畅
麻醉药物残留作用会使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吞咽和咳嗽反射也会减弱,这种状况很容易引发呼吸道梗阻。为避免此类情况出现,患者一般会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此防止呕吐物误吸。医护人员会及时清理患者口腔以及呼吸道的分泌物,必要时会运用吸痰装置。对于有舌后坠问题的患者,会使用口咽通气道来保持气道通畅,保证患者呼吸顺畅,防止因缺氧导致脑损伤等严重后果。
关注患者意识恢复情况
随着麻醉药物的代谢过程,患者会渐渐从麻醉状态苏醒过来,其意识也会随之逐步得到恢复,医护人员会采用呼唤患者姓名以及询问简单问题等手段来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起初,患者可能处于嗜睡及意识模糊状态,存在对时间、地点及人物的定向力障碍,这些均属正常现象。但如果患者长时间意识未能恢复,或出现烦躁不安、抽搐等异常表现,则需警惕麻醉并发症或其他潜在问题,必须及时进行全面检查和处理。
疼痛与不适管理
苏醒期患者大多会感到手术切口疼痛,这种疼痛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可能引发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影响术后恢复。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选择适宜的镇痛方法:如果疼痛程度较轻,可采用心理安慰、转移注意力等非药物方式处理;如果疼痛较为严重,则会给予口服、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镇痛药物。此外,医护人员还会留意患者是否存在恶心、呕吐及寒战等不适症状,并针对不同症状采取相应缓解措施,如使用止吐药物、加盖保暖被等,以提升患者的舒适度。
预防并发症
苏醒期患者面临多种并发症风险,如深静脉血栓及压疮等。为预防深静脉血栓,会指导患者进行早期肢体活动,如定时翻身、屈伸肢体等,必要时还可使用气压治疗装置促进血液循环。针对长时间卧床的患者,需注意皮肤护理,定时更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使用减压垫等预防压疮。此外,还需警惕肺部感染,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以促进肺复张,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家属陪伴与心理护理
患者苏醒后,面对陌生的周围环境及身体出现的不适,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此时家属的陪伴与关心至关重要。如果条件允许,家属可进入苏醒室陪伴患者,给予其心理支持与安慰。医护人员同样会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苏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消除其顾虑,帮助患者以积极心态面对术后康复。
总之,手术麻醉后的苏醒期护理是一项细致且专业的工作,涉及生命体征监测、呼吸道管理、疼痛控制及并发症预防等诸多方面。只有将每个环节都妥善做好,才能帮助患者顺利度过苏醒期,为后续康复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