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急诊室的门被猛地推开,一位面色苍白的患者被家属搀扶着跌进来,随即失去意识瘫倒在地——这种场景在急诊科并不罕见,背后的“元凶”很可能是低血糖昏迷。作为一种因血液葡萄糖浓度过低引发的急症,低血糖昏迷若抢救不及时,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甚至死亡。
快速识别:捕捉低血糖昏迷的早期信号
识别低血糖昏迷是急救的第一步,其典型表现具有明显的“递进性”。发病初期,患者常出现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慌、手抖、出冷汗、饥饿感强烈,同时可能伴随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这些症状是身体对血糖下降的“预警”,若未及时干预,血糖持续降低至2.8mmol/L以下时,中枢神经系统会因能量供应不足而受抑制,进而出现意识模糊、言语不清、行为异常,最终陷入昏迷。
紧急评估:构建“ABC+血糖”的评估体系
接诊昏迷患者后,护士会在3分钟内完成初步评估,遵循“ABC优先,血糖核心”的原则。首先检查气道(Airway)是否通畅,清除口腔异物,防止呕吐物误吸;其次评估呼吸(Breathing)频率和深度,必要时给予吸氧;再监测循环(Circulation)状态,测量血压、心率,观察皮肤黏膜是否湿冷。
在维持基本生命体征的同时,快速血糖检测是确诊的关键。使用便携式血糖仪取指尖血检测,若血糖≤2.8mmol/L,即可确诊为低血糖昏迷。对于血糖仪结果存疑的患者,同时抽取静脉血送检,避免因仪器误差延误治疗。此外,还需通过家属或病史资料了解患者是否有糖尿病史、用药情况、进餐时间等信息,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分层急救:根据意识状态选择干预方式
急救的核心是快速提升血糖水平,需根据患者意识状态采取不同措施。对于意识清醒、能配合吞咽的患者,可立即给予口服葡萄糖液或含糖饮料,15分钟后复测血糖,若仍低于3.9mmol/L则重复给药。
若患者已陷入昏迷、无法吞咽,需立即建立静脉通路,首选5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推注,推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多数患者在用药后5~10分钟内意识可逐渐恢复。
在纠正低血糖的同时,需警惕“反跳性低血糖”。患者意识恢复后,应给予碳水化合物类食物(如面包、馒头),并持续监测血糖2~4小时,确保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3.9~6.1mmol/L)。
后续监测:排查潜在病因与并发症
低血糖纠正后,需进一步排查病因。对于糖尿病患者,需评估降糖药物剂量是否合理、饮食与运动是否匹配;非糖尿病患者则需检查是否存在胰岛素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肝肾功能异常等潜在疾病。
此外,还需关注低血糖可能引发的并发症。长时间低血糖可能导致脑水肿,表现为头痛、呕吐、嗜睡等,需及时给予甘露醇等脱水治疗;部分老年患者可能因低血糖诱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需通过心电图、头颅CT等检查进行排查。
低血糖昏迷的急诊护理需要“快、准、稳”——快速识别、准确评估、稳妥救治,同时兼顾病因排查。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急救流程,在黄金抢救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疾病对患者的危害,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