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临床医师常常会问一个问题“您睡觉好不好?”,很多人回答都是“我睡眠还可以”,那么在追问之下,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入睡困难”“夜间早醒”等睡眠障碍问题,可很多人并不认为睡眠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常等到睡眠障碍持续多年并已造成严重身心困扰后才想到就医治疗,但此时治疗难度大大增加,预后自然会大打折扣。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您的睡眠真的好吗。
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状态,睡眠是生命的一个重要元素,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部分。睡眠并非简单的“关机”状态,而是高度动态的生理重组过程,各系统按睡眠周期协同工作,完成修复、记忆巩固、免疫防御等关键功能。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睡眠的过程。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美国睡眠医学会(AASM)的标准,将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两大类型,其中NREM又进一步分为3个阶段:入睡潜伏期或浅睡期(N1),占总睡眠时间的5%;轻度睡眠期(N2),占总睡眠时间的45%~55%(占比最大);深睡期或慢波睡眠期(N3),年轻人约占总睡眠时间的15%~25%,随年龄增长而减少。REM期每90分钟出现一次,占总睡眠时间的20%~25%。正常成人从清醒状态进入睡眠状态时,首先出现的是NREM期,NREM期和REM期以大致90分钟的节律交替出现,经历一个NREM期和一个REM期为一个睡眠周期,成年人每晚要经历4~6个睡眠周期,也就是说每晚睡眠时间大约为6~9小时。
那么具体到不同人群来说,不同年龄睡眠时间也是有所变化的。新生儿每天睡16~20小时;学龄前儿童每天睡10~12小时;到10岁左右,儿童睡眠时间降至每天9~10小时;青春期的睡眠时间缩短至每天7~7.5小时;成年阶段,睡眠需求进一步减少,大约为每天6.5小时。当然,对于睡眠时间的需求在人群中的差异很大,受到遗传因素、早年生活习惯、体育活动量以及精神状态等多方面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入睡潜伏期延长;就寝/起床时间呈现逐渐提前的趋势;夜间总的睡眠时长缩短;睡眠连续性降低,夜间醒转的次数增加,深度睡眠比例降低,而其中REM睡眠的比例在增龄过程中相对稳定;日间清醒程度降低,逐渐出现短暂的打盹。到了成年晚期,睡眠再度分解成数段,即常说的“碎片化”睡眠。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什么情况下是好的睡眠呢?简单来讲分为主观体验和客观标准。
(一)主观体验标准。1.入睡与维持:30分钟内自然入睡,夜间醒来≤1次(如厕除外)。2.晨间感受:醒后15分钟内头脑清醒,无“睡眠惯性”(迷糊感);身体轻松,无头痛或肌肉酸痛。3.日间功能:全天精力充沛,无须补觉;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可用Epworth嗜睡量表评估,得分<10)。
(二)客观睡眠指标(多导睡眠监测来评估)。1.睡眠效率≥85%,即优质睡眠:入睡后觉醒次数≤1次,且每次清醒<5分钟。2.睡眠结构合理。成人典型比例(以7~8小时睡眠为例):N1期占总睡眠时长的2%~5%,为过渡阶段,占比不宜过高;N2期占总睡眠时长的45~55%,为记忆巩固的主要阶段;N3期占总睡眠时长的15~25%,为深睡眠阶段,决定体力恢复质量;REM期占总睡眠时长的20%~25%,与情绪调节与创造力相关。关键点:N3期在前半夜集中,REM期在后半夜延长(老年人N3减少属正常生理现象)。3.睡眠潜伏期:入睡时间:10~20分钟(短于5分钟可能提示睡眠剥夺,超过30分钟需警惕失眠)。
(三)警惕“伪优质睡眠”:以下情况即使睡够8小时仍属低质量睡眠。1.睡眠呼吸暂停:虽长时间卧床,但频繁微觉醒导致睡眠碎片化,即因睡眠中频繁呼吸暂停而憋醒。2.酒精助眠:抑制REM睡眠,减少记忆整合功能。3.药物依赖:苯二氮䓬类药物缩短N3期,影响深度恢复,即次日出现头晕、周身无力等药物后遗症表现。
真正优质睡眠需要满足:合理的睡眠结构、高效的生理恢复、良好的日间功能。建议通过睡眠监测设备(如手环)结合主观感受综合评估,若持续存在日间嗜睡或疲劳感,需考虑专业睡眠医学检查(如PSG)。睡眠质量比单纯时长更重要,祝愿大家都能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