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管相关感染高发 检验科教你如何预防

导尿管相关感染高发 检验科教你如何预防
作者:石美玲   单位:中江县仓山镇中心卫生院
628

在医院里,导尿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器具,它帮助许多患者解决了排尿困难的问题。然而,导尿管相关感染却是一个高发的情况,这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延长住院时间。

认识导尿管相关感染

导尿管相关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多因细菌等微生物沿导尿管外壁与尿道黏膜间隙上行,或通过导管腔内逆行侵入泌尿系统所致。从检验角度看,引发此类感染的常见病原微生物包括: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球菌(如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如白色念珠菌),其中以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最为多见。

感染发生时,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尿液浑浊或有异味;严重者可伴发热、腰痛等全身表现。检验科通常通过尿常规(白细胞、亚硝酸盐阳性)、尿培养(明确病原菌及药敏)等检查确诊,其中尿培养是诊断“金标准”,结合临床表现即可确诊。早期识别病原菌类型及药敏结果,对精准抗感染治疗至关重要。

导尿管相关感染高发的原因

1.导尿管对尿道的刺激

导尿管毕竟是一种异物,它放置在尿道和膀胱内,会对尿道的黏膜产生刺激。这种刺激会破坏尿道黏膜的正常防御机制,使得细菌更容易侵入。就像我们的皮肤如果被划破,就容易感染一样,尿道的黏膜受到导尿管的刺激后,防御能力下降。

2.留置时间过长

导尿管留置在体内时间越长,发生感染的概率就越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有更多的机会在导尿管表面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就像是一个细菌的“保护罩”,它可以保护细菌免受身体免疫系统和抗生素的攻击,使得细菌能够在导尿管周围大量繁殖,进而侵入泌尿系统引发感染。

3.操作不规范

在导尿管的置入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就很容易将外界的细菌带入尿道和膀胱。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导尿包的消毒情况、置管时尿道周围的清洁等环节都非常重要。另外,在导尿管留置期间的护理,如更换尿袋时不注意无菌操作,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的措施

1.置管前的预防

置管前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置管必要性、风险及替代方案(如膀胱训练),优先选择非侵入性方式。医生会评估身体状况,患者需如实告知病史(如男性前列腺问题、女性尿道/盆底情况)并配合。同时要做好会阴清洁:用温水轻柔清洗,避免刺激性强清洁剂;男性需翻开包皮清洁龟头冠状沟,女性由前往后清洗,以防细菌污染尿道口。保持局部卫生、减少菌落数,能有效降低置管后感染风险。

2.置管过程中的预防

这是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非常关键的环节。医护人员会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患者要相信医护人员的专业操作。在置管过程中,患者要尽量放松,避免因为紧张而造成尿道周围的肌肉紧张,增加置管的难度,从而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导尿包应该是经过严格消毒的,医护人员的手部也会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患者在置管过程中如果有任何不适,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但不要随意乱动。

3.留置期间的预防

留置导尿管期间,患者需注意保持导尿管通畅,避免受压、扭曲或牵拉,活动时小心操作,发现引流不畅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导尿管更换周期一般为1-4周(因材质而异),尿袋每周换1~2次,需严格按医护人员指导定时更换并确保无菌操作;每天用温水或专用清洁剂清洁尿道口周围,从尿道口向周围擦拭以防细菌带入,保持局部干燥;避免不必要的膀胱冲洗,确需冲洗时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无菌操作,以降低感染风险。

4.拔管后的预防

拔管后,患者要注意观察自己的排尿情况。如果出现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拔管后的一段时间内,也要注意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多喝水,多排尿,这样有助于冲洗尿道,减少感染的风险。

结语

导尿管在医疗过程中是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但我们不能忽视其带来的导尿管相关感染风险。希望每一位需要使用导尿管的患者都能顺利度过治疗期,避免导尿管相关感染带来的痛苦和不良影响。

2025-08-14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