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疾病康复期的护理,如同精心浇灌花朵,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从日常起居到康复训练,从饮食营养到心理调节,正确的护理方式不仅能减轻患者痛苦,还能大大缩短康复周期。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剖析骨科康复期护理的关键细节,助你早日重获健康。
术后初期护理:打好康复基础
1.伤口观察与处理
术后伤口护理是预防感染的关键。医护人员会定期检查伤口是否存在渗血、渗液情况,观察伤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发热、疼痛加剧等感染迹象。患者及家属要注意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避免沾水。一旦发现敷料被浸湿,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更换。对于部分使用引流管的患者,需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和脱落,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如有异常及时反馈。
2.体位管理
合理的体位摆放能减轻疼痛,促进肢体血液循环。例如,下肢骨折患者卧床时,可在小腿下方垫薄软枕,使患肢抬高略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脊柱骨折患者则需保持轴线翻身,即翻身时头、颈、肩、腰、髋要在一条直线上,避免脊柱扭曲,一般每 2 小时翻身一次,预防压疮的同时,也有利于骨折部位的稳定。
康复训练:循序渐进促功能恢复
1.早期被动训练
术后初期,在医生指导下可进行被动训练。以关节骨折为例,借助关节持续被动活动仪(CPM 机),在无痛范围内缓慢活动关节,通过机械力量带动关节活动,防止关节粘连和肌肉萎缩。每次训练时间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一般从15~3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同时,家属也可帮助患者进行肌肉按摩,从远端向近端轻柔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2.中期主动训练
随着病情稳定,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上肢骨折患者可进行握拳、伸指、腕关节屈伸等活动,增强手部和前臂肌肉力量。下肢骨折患者可尝试进行直腿抬高训练,仰卧位时,伸直下肢缓慢抬起,离床面约20~30厘米,保持5~10秒后缓慢放下,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在进行主动训练时,要遵循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的原则,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
3.后期功能性训练
康复后期注重功能性训练,恢复肢体正常活动能力。如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可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先从借助扶手缓慢上下楼梯开始,逐渐过渡到独立上下楼梯;膝关节骨折患者可进行下蹲、站立训练,改善膝关节的屈伸功能和稳定性。训练过程中,可使用辅助器具如拐杖、助行器等,确保安全。
饮食营养:为康复提供能量
1.补充蛋白质
蛋白质是组织修复的重要原料。患者应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及豆制品等。每天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和肌肉修复。例如,每天可食用1~2个鸡蛋、100~150克瘦肉,搭配适量豆制品。
2.增加钙和维生素 D 摄入
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维生素 D 能促进钙的吸收。牛奶、酸奶、虾皮、芝麻等都是钙的良好来源,患者可每天饮用300-500毫升牛奶。同时,多晒太阳有助于人体自身合成维生素 D,建议每天在阳光充足时晒太阳20~30分钟,但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防止晒伤。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剂和维生素 D 制剂。
3.均衡膳食
除了补充关键营养素,还要保证饮食均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预防便秘。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入,以免影响身体恢复。
心理调节:保持积极康复心态
骨科康复周期长,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而不良情绪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不利于康复。患者要学会自我调节,可通过听音乐、看书、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转移注意力。家属也应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帮助其树立康复信心。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康复之路虽漫长,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从术后初期的精心照料,到康复训练的科学进行,再到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和心理状态的积极调整,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就一定能加快康复进程,重新拥抱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