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 ICU,重症患者身上往往连着各种管道:白色的气管插管、透明的静脉导管、红色的引流管…… 这些看似普通的管道,实则是患者的 “生命通道”—— 有的输送氧气,有的排出废液,有的输注药物。管道护理就像一场 “细节战”,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引发感染、堵塞、脱落等风险,直接影响患者康复。做好管道护理,是 ICU 护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ICU 里的管道:各有 “使命”,缺一不可 ICU 的管道虽多,却分工明确。气管插管是 “呼吸通道”,能帮助无法自主呼吸的患者维持氧气供应;中心静脉导管是 “生命航线”,可快速输注高浓度药物、补充血容量;尿管是 “肾功能哨兵”,通过尿量变化反映肾脏灌注和循环状态;腹腔引流管是 “污染物清道夫”,能及时排出术后渗血渗液,防止感染扩散。
这些管道如同 “桥梁”,连接着患者与生命支持设备。例如,脑室外引流管能精准监测颅内压,为颅脑术后患者的降颅压治疗提供依据;鼻肠管可在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初期输送营养液,避免静脉营养的并发症。每一根管道的存在,都是为了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它们的正常运转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
二、管道护理的 “细节战”:防堵塞、防脱落、防感染 (一)防堵塞:让 “通道” 时刻畅通 管道堵塞是最常见的风险之一。血液、痰液、营养液等都可能成为 “堵路石”:气管插管被痰液堵塞会导致通气不足,中心静脉导管被血栓堵塞会影响药物输注,胃管被食物残渣堵塞会阻碍营养液输送。
护理人员会像 “管道疏通员” 一样主动预防:每 2 小时为气管插管患者吸痰,吸痰管选择比导管细一半的型号,避免损伤黏膜同时确保痰液清除;喂养管输注营养液前后用温水冲洗,连续输注时每 4 小时冲管一次。这些操作看似简单,却能让管道始终保持畅通。
(二)防脱落:给管道 “上保险” 管道脱落的后果可能是致命的:气管插管脱落可能导致患者瞬间窒息,胸腔引流管脱落可能引发气胸,动脉测压管脱落可能造成大出血。固定管道是护理的关键一步,也是细节的体现。
护理人员会根据管道类型选择固定方式:气管插管先用胶布交叉固定在脸颊,再用弹力带绕头加固,每天检查胶布粘性,出汗多或面部油腻时及时更换;躁动患者的管道会额外使用约束带,但约束带与皮肤之间会垫软布,既防脱落又防压伤。
(三)防感染:筑牢 “无菌防线” 管道相关感染是 ICU 的 “隐形杀手”,可能引发败血症、肺炎等严重并发症。感染多源于操作污染或护理不当:气管插管护理不到位可能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尿管护理疏忽可能导致尿路感染。
护理人员会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时戴无菌手套,吸痰管一次性使用,接触患者前后严格手卫生;尿管保持低于膀胱水平,避免尿液反流,集尿袋每周更换,尿道口每天用碘伏消毒 2 次。这些细节能将管道相关感染风险降低 50% 以上。
三、家属参与:管道护理的 “辅助力量” 家属虽不能直接参与管道护理,却能成为 “观察员” 和 “配合者”。探视时,护理人员会教家属如何配合:“看到患者想抓管子时,轻轻握住他的手,不要强行制止”“如果发现胶布松动,不要自己贴,按呼叫铃告诉我们”。
同时会解答家属的疑问:“管道上的刻度是为了观察是否移位,不是管子变短了”“引流袋里的液体颜色变浅,说明病情在好转”。家属的理解与配合,能减少患者因烦躁导致的管道问题,成为管道护理的 “助力”。
ICU 的管道护理没有惊心动魄的操作,却处处是与风险较劲的细节。每一次冲管、每一次固定、每一次观察,都是在为患者的康复扫清障碍。这些不起眼的 “细节战”,实则是 ICU 护理专业性的体现 —— 用严谨和细致,守护好每一根 “生命通道”,让重症患者在安全的护航下,一步步走向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