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门诊大厅,一名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医护人员迅速将其推入急诊卒中急救绿色通道。神经内科医师快速评估为急性脑卒中,结合房颤病史判断心源性栓塞可能性大,急诊CTA提示基底动脉闭塞。神经血管介入组随即开展血栓抽吸手术,不到40分钟就取出血栓,患者病情迅速好转,一周后康复出院。这惊心动魄的40分钟,正是脑卒中绿色通道创造的生命奇迹。
一、如何快速识别卒中脑卒中的救治,时间就是大脑,快速识别卒中症状至关重要。目前国际通用“BE-FAST”原则,可帮助公众在第一时间判断:
• B(平衡):突然丧失平衡能力,走路摇晃或下肢无力;
• E(眼睛):视力突然模糊、视野缺损或出现重影;
• F(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伸舌偏向一侧;
• A(手臂):双臂平举时单侧无力下垂,或握力明显减弱;
• S(语言):说话含糊不清、词不达意,甚至无法理解他人话语;
• T(时间):一旦出现上述任何症状,立即记录发病时间并拨打120,每分每秒都关乎预后。
二、启动绿色通道:多学科协作的“生命接力”卒中绿色通道的高效运转,依赖于医院各科室的无缝衔接,从患者入院到治疗启动的流程被拆解为多个关键节点:
• 识别启动(0-5分钟):采用“BE-FAST”原则快速判断,一旦出现任一症状,立即启动绿色通道。护士同步完成血压、血糖监测和静脉通路建立,排除低血糖等“类卒中”情况。
• 影像诊断(5-20分钟):放射科优先安排头颅CT,为后续溶栓赢得时间。10分钟内出具报告区分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怀疑大血管闭塞时,头颈CTA同步进行,明确堵塞位置和程度。
• 治疗决策(20-30分钟):神经内科医师结合病史、影像和实验室结果,快速评估溶栓或取栓适应症。若符合条件,立即与家属沟通并签署同意书。对于静脉溶栓,阿替普酶按0.9mg/kg剂量给药,10%剂量静脉推注,其余1小时内滴注;机械取栓则由介入团队接力,通过导管直达血栓位置实施抽吸或支架取栓。
术后监护(30分钟后):患者转入卒中单元,24小时内每15-30分钟监测血压和神经功能,警惕出血等并发症。若出现头痛、血压骤升或症状加重,立即复查CT。三、出现脑卒中后,生活中应注意什么?脑卒中救治并非终点,术后康复与预防复发同样重要,患者需从以下方面做好长期管理:
• 严格遵医嘱用药
脑梗死患者常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调脂药(如他汀类),合并房颤者需抗凝治疗。切勿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定期门诊复查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指标。
• 管控基础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等是脑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患者应坚持低盐低脂饮食,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空腹血糖维持在7mmol/L左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1.8mmol/L以下。
•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每次30分钟左右;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情绪激动;冬季注意保暖,减少血管收缩带来的风险。
• 家庭康复与心理调节
出院后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逐步恢复行走、抓握等能力;家属应多给予鼓励,帮助患者克服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
脑卒中绿色通道的40分钟,是医学技术与团队协作的结晶,但更离不开公众对卒中知识的认知。牢记“BE-FAST”原则,掌握基本急救知识,才能在危机来临时,赢得决定命运的黄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