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不少老年人会发现,年纪大了后力气越来越小,拎不动重物、爬几层楼就气喘,走路越来越慢,甚至容易摔跤,很多人觉得这是 “正常衰老”,其实这可能是 “老年肌少症” 在作祟。老年肌少症是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是指与增龄相关的骨骼肌含量减少,伴有肌肉力量和(或)肌肉功能减退,若不重视,会影响生活质量,增加骨折、住院的风险。了解肌少症的相关知识,提前预防和改善,能帮助老年人保持活力,减少健康隐患,提高生活质量,守护晚年幸福生活。
老年肌少症:老年健康的“隐形威胁”
肌肉是身体运动的基础,当肌肉不断流失,老人的日常生活会受到极大限制。
比如原本能轻松打开的瓶盖现在拧不动,原来能走1公里,现在走500米就腿软,甚至站立时需要扶着东西才能起身。长期忽视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比如平衡能力变差,容易摔倒引发骨折;日常活动(如穿衣、洗澡)难以自理,需要依赖他人照顾;还可能影响代谢功能,导致体重异常、血糖控制变差,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甚至影响寿命。很多老年人把这些症状归为 “老了就这样”,但事实上,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被称为“老年肌少症”的健康隐患。
肌少症高发:哪些因素在影响
1. 年龄与生活习惯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激素与代谢发生变化,老年人肌肉合成能力会自然下降,比如 30 岁后每年肌肉量会逐渐减少,70 岁后减少速度会加快。不良生活习惯会加重肌少症,比如长期久坐不动,每天除了吃饭就是看电视、睡觉,肌肉得不到锻炼,会加速流失;饮食中蛋白质摄入不足也很关键,老年人消化吸收能力变差,若不主动补充优质蛋白,肌肉合成缺乏 “原料”,就容易出现肌少症。
2. 疾病与药物影响
一些慢性疾病会诱发或加重肌少症,比如糖尿病会影响肌肉的代谢功能,导致肌肉量减少;慢性肾病、肝病会影响蛋白质的合成与吸收,让肌肉修复能力下降;甲状腺功能异常也可能干扰肌肉的正常功能。此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影响肌肉生长,增加肌少症的发生概率。
自我判断:如何发现肌少症信号
1.简单自测方法
老年人可通过几个简单方法初步判断是否有肌少症风险。一是看力量:尝试单脚站立(扶住东西以防摔倒),若无法坚持 10 秒,或双手握力明显下降(比如握不紧筷子、打不开坚果),可能存在肌肉力量不足;二看活动能力:爬楼梯时是否需要歇多次,或走路速度变慢(步速<1米/秒),这些都是肌少症的信号;三看体型:观察手臂、腿部是否比以前变细,可能存在肌肉量减少。
2.及时就医检查
若自测发现多个异常信号,建议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医生会通过肌肉量检测(如生物电阻抗法)、肌肉力量测试(如握力计测量)、步行速度测试等,明确是否患有肌少症及严重程度。不要觉得 “没什么大不了” 就拖延,早期发现并干预,能更好地阻止肌肉进一步流失,避免后续出现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预防与改善:营养支持+运动锻炼
1. 营养支持:为肌肉提供“优质原料”
饮食中保证足量的蛋白质是关键,建议老年人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蛋白质1.2-1.5克,以鸡蛋、牛奶、瘦肉(如鸡胸肉、鱼肉)、豆制品(如豆腐、豆浆)为主。把蛋白质均匀分配到三餐中。同时营养需丰富、均衡,保证充足的能量摄入,辅以新鲜蔬菜水果。维生素D对肌肉功能和力量至关重要,多进行户外活动晒太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制剂。
2. 科学运动:给肌肉“生长信号”
规律运动是增加肌肉量、提升肌肉力量的关键。老年人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要遵循安全、有效的原则。抗阻运动是核心,比如举哑铃(选择1-2公斤的轻重量)、弹力带训练(拉伸弹力带锻炼手臂和腿部肌肉)、靠墙静蹲(锻炼腿部肌肉),每周做2-3次,每次20-30分钟;有氧运动予以辅助,比如散步、太极拳、游泳,每周做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能提升心肺功能,配合抗阻运动更好地改善肌少症。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若有基础疾病,可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
结语
肌肉是老年人“活力的本金”,存钱不如存肌肉。老年肌少症不是衰老的必然结局。通过早期筛查、均衡营养、坚持科学运动,可以让肌肉流失得慢一点,再慢一点,让您的晚年生活更有力量、更有质量、更加独立。愿每一位老人都能拥有强健的肌肉,安享活力满满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