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的“冰”境奇缘——低温与生命安全

手术室的“冰”境奇缘——低温与生命安全
作者:陈淑琴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
66304

手术室常被比作“冰”境,并非指环境寒冷,而是手术中患者可能面临的低体温风险(核心体温<36℃)。这种看似微小的体温波动,却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科学认识低体温的危害、掌握预防方法,是守护手术安全的重要一环。

手术室低体温的危害

1.增加手术感染风险

体温每降低1℃,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杀菌能力下降约30%,导致切口感染率升高2-3倍,住院时间延长5-7天。

2.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出血增多

低体温会抑制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因子活性,使术中出血量增加16%-22%,甚至可能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增加输血需求。

3.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

低温刺激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荷;严重时可导致心律失常(如室颤)、心肌缺血,尤其对老年或心脏病患者风险更高。

4.延长麻醉苏醒时间,增加术后并发症

低体温会减慢药物代谢速度,导致麻醉药物在体内蓄积,苏醒时间延长50%以上,术后恶心呕吐、谵妄发生率显著增加。

5.其他

低温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血糖升高(应激反应),还会导致寒战(肌肉震颤产热),使氧耗量增加400%-500%,加重心肺负担,延缓术后康复。

手术室低体温的预防

1.术前

提前预热身体:手术前1小时,护士会用加温毯(温度约38-41℃)覆盖患者非手术部位(如背部、腿部),像“给身体充电”一样提升基础体温,减少术中热量流失。

减少暴露时间:术前准备(如备皮)尽量在病房完成,进入手术室后仅暴露手术区域,其他部位用保暖毯包裹,避免长时间“受凉”。

合理禁食,补充能量:术前2小时可饮用少量清亮液体(需医生评估许可),避免空腹时间过长导致能量消耗增加、体温下降。

2.术中

“暖风毯”贴身守护:手术中,患者身下或非手术区域会铺盖暖风毯(或通过暖风机吹送38-41℃的暖风保暖),这是目前最有效的主动加温方式,能持续为身体“供热”。

液体“加温”再输入:输液、输血时,液体需通过加温器加热至38-41℃左右(接近人体温度),避免低温液体直接进入血管“带走”热量(如输入1L室温液体,体温可能降低0.5℃)。

体腔冲洗用“温水”:若手术中需要冲洗腹腔、胸腔(如腹腔镜手术),冲洗液会加热至38-41℃,防止低温液体长时间接触内脏导致体温骤降。

3.术后

复苏室持续保温:手术结束后,患者在麻醉复苏室仍会使用加温毯保暖,直至体温稳定在36℃以上、清醒后再送回病房。

警惕“术后寒战”:若术后出现寒战(发抖),及时告知护士,医生会通过调节室温、加盖保暖毯或使用药物缓解,避免身体因“产热过度”消耗能量。

家属配合:不随意揭盖保暖毯,转运或探视时,不要为了“查看”而随意掀开患者身上的保暖毯,持续保暖才能确保体温稳定。

特殊人群重点防护

1.老年患者

原因:老年人代谢率低、体温调节能力差,皮肤血管弹性减弱,热量流失更快。

防护:术前提前2小时启动加温,术中联合“暖风毯+加温输液+加温冲洗液”三重防护,目标体温维持在36.5℃以上。

2.婴幼儿

原因:宝宝体表面积大、皮下脂肪薄,像“小暖炉”一样散热快,且无法表达寒冷,需格外关注。

防护:使用专用婴幼儿加温毯,输液量少时也需加温,手术间温度提高至26-28℃,避免体温“断崖式”下降。

3.手术时间长、创伤大的患者

手术时间长、创伤大的手术如:开腹手术、心脏手术、骨科大手术(手术时间>3小时)。

防护:全程持续监测体温(每15-30分钟一次),除常规保暖外,可额外使用“加温帽子”减少头部散热(头部散热占全身10%-15%)。

4.其他高危人群

(1)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导致体温感知迟钝,需加强体温监测。

(2)大面积烧伤/创伤患者:皮肤屏障破坏,热量流失加速,需用无菌加温毯严密覆盖。

(3)孕妇:麻醉和妊娠状态可能影响体温调节,需个性化调整保暖方案。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