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手术之后,很多患者认为“躺平”休息就是最好的恢复方式,然而,不正确的术后卧床姿势和习惯不仅不利于康复,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导致术后康复期延长。为了加速患者术后康复,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术后卧床的正确方法。
合适的卧床姿势
1.头部与颈部位置
对于大多数非颈部手术的患者,术后可将床头适当抬高 15° - 30°,这样能使头部略高于胸部,有助于减轻头部充血,缓解可能出现的头晕症状。同时,要保持颈部自然伸展,可在颈部下方垫一个薄枕,避免颈部过度屈曲或伸展,防止颈部肌肉拉伤和颈椎关节压力过大。如果是颈部手术患者,需根据手术方式和医生的具体要求来调整头部和颈部的位置,一般需要保持颈部中立位,使用专业的颈托固定,以促进伤口愈合和颈椎的稳定。
2.躯干位置
术后患者应尽量保持躯干的自然平直,避免扭曲。在平卧时,可在双膝下方垫一个软枕,使膝关节微微屈曲,这样可以放松腰部肌肉,减轻腰部压力,预防腰肌劳损和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对于腹部手术的患者,采取半卧位较为适宜,将床头抬高 30° - 50°,可减少腹部伤口的张力,减轻疼痛,有利于伤口愈合,同时还能促进腹腔内的引流,防止腹腔积液积聚。
3.四肢位置
上肢手术患者,可将患肢用枕头或悬吊带适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如果是下肢手术,在术后早期,可将患肢抬高 15° - 30°,并在小腿下方垫一个软枕,使膝关节微屈,这样既能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又能避免膝关节过度伸直导致的不适。同时,要注意保持四肢的自然放松,避免长时间处于一个姿势,每隔一段时间可适当活动一下手指和脚趾,促进血液循环。
定时翻身与活动
1.定时翻身的重要性
长时间保持同一卧位会导致局部皮肤受压,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引发压力性损伤。尤其是老年患者、营养不良患者和身体虚弱的患者,皮肤抵抗力较差,更容易出现压力性损伤。因此,术后患者应定时翻身,一般每 2 小时翻身一次,必要时可缩短翻身间隔时间。
2.翻身的方法
翻身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拽等动作,以免损伤皮肤和伤口。可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协助患者翻身,先将患者的一侧肢体轻轻抬起,然后向一侧转动身体,再调整枕头和床单的位置,使患者舒适。在翻身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伤口情况,如有渗血、渗液等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适当活动四肢
除了定时翻身,患者还应在床上进行适当的四肢活动。可以进行屈伸手指、握拳、伸展手臂、转动手腕等上肢活动,以及屈伸脚趾、勾脚尖、转动脚踝、屈伸膝关节等下肢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促进四肢的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增强肌肉力量,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随着病情的逐渐好转,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坐起、床边站立、室内行走等活动。
呼吸与咳嗽训练
1.深呼吸训练
术后患者由于伤口疼痛、麻醉等因素的影响,呼吸往往较浅,容易导致肺部通气不足,引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因此,进行深呼吸训练非常重要。患者可采取舒适的卧位,放松全身肌肉,用鼻子慢慢吸气,使腹部逐渐膨胀,然后用嘴巴慢慢呼气,使腹部逐渐收缩。每次深呼吸训练可进行 5 - 10 分钟,每天进行 3 - 4 次。
2.有效咳嗽训练
有效咳嗽可以帮助患者排出呼吸道内的分泌物,预防肺部感染。在进行咳嗽训练时,患者可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屏气 3 - 5 秒,接着用力咳嗽,将痰液咳出。如果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可遵医嘱先进行雾化吸入,稀释痰液,然后再进行咳嗽训练。对于咳嗽无力的患者,家属或医护人员可用手轻轻按压患者的胸部,帮助其咳嗽。
结论
术后卧床并非简单的“躺平”,正确的卧床姿势、定时翻身与活动以及呼吸与咳嗽训练等都是促进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患者和家属应充分认识到这些注意事项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争取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