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咳嗽的认识与辨证论治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与辨证论治
作者:黄先礼   单位:眉山市彭山区黄丰镇卫生院
172

咳嗽,作为一种极为常见的症状,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曾经历过。在现代医学中,咳嗽通常被视为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表现,然而从中医学的独特视角来看,咳嗽的产生机制与人体的整体状态密切相关,涉及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诸多方面。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对咳嗽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咳嗽的基本认识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咳嗽被归为肺系疾病的范畴。《黄帝内经》中就有诸多关于咳嗽的论述,如“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一观点打破了单纯将咳嗽归因于肺部病变的局限,强调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其他脏腑的病变也可能通过经络传导等途径影响到肺,进而引发咳嗽。

肺,在中医理论里被称为“华盖”,居于五脏六腑之上,位置最高,同时又被称为“娇脏”,不耐寒热,易受外邪侵袭。当外邪,如风、寒、暑、湿、燥、火等侵犯人体,首当其冲的便是肺脏,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肺气上逆,就会引发咳嗽。此外,肺主气司呼吸,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维持人体正常的气体交换。若肺的功能受损,气体交换失常,也会导致肺气上逆而咳嗽。

咳嗽的病因

1.外感病因

风邪:风被视为百病之长,常与其他邪气夹杂,侵犯人体。风邪侵袭肌表,导致肺卫失和,肺气不宣,从而引发咳嗽。例如,风寒咳嗽多在人体劳累后受风着凉而发病,患者除了咳嗽,还伴有怕冷、发热、流清涕、咳痰清稀色白等症状;而风热咳嗽则常见于气候温暖多风的时节,表现为咳嗽、咳痰黄稠、发热、咽干口燥等。

寒邪:寒邪具有凝滞和收引的特性。当人体感受寒邪,寒邪束表,导致肺卫闭郁,肺气不得宣畅,气道挛急,从而引发咳嗽。寒邪所致的咳嗽,痰液通常清稀量多,且患者的怕冷症状较为显著。

燥邪:燥邪干涩,易伤津液。秋季气候干燥,燥邪侵袭人体,导致肺阴受损,肺失滋润,进而引发肺气上逆而咳嗽。燥邪咳嗽的特点是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常伴有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症状。

2.内伤病因

饮食不节:过度摄入辛辣、肥甘厚味及生冷等食物,均会损害脾胃功能。脾胃乃生痰之源,一旦脾胃功能失调,水谷无法正常运化,便会聚湿生痰。痰浊上犯于肺,壅塞肺气,进而引发咳嗽。例如,长期偏爱甜食和油腻食物者,易内生痰湿,导致咳嗽伴咳痰,痰液多呈白色黏稠状。

情志失调:中医理论认为,情志与脏腑功能紧密相连。若长期情志不畅,如抑郁、焦虑、愤怒等,可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上炎,灼伤肺阴,使肺失清肃,从而引发咳嗽。此类咳嗽常伴有胸胁胀痛、口苦咽干,且情绪波动时咳嗽症状加重。

久病体虚:久病之后,人体正气亏虚,肺脏功能受损,或其他脏腑虚损累及于肺,均可导致咳嗽。例如,肺气虚引发的咳嗽,患者咳嗽声低,伴有气短乏力,易感风寒;而肺阴虚所致咳嗽,则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午后潮热,盗汗等症状。

咳嗽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咳嗽的治疗强调辨证论治,根据病因、症状判断证型,选择合适治法。对于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其治疗方式也有差异。  

1.外感咳嗽

风寒咳嗽: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可选用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治疗。  

风热咳嗽: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可选用桑菊饮。  

风燥咳嗽:需分凉燥与温燥,凉燥者用杏苏散,温燥者用桑杏汤。  

2.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宜燥湿化痰、理气止咳,可选用二陈汤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宜清热化痰、肃肺止咳,可选用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宜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可选用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加减。  

肺阴亏耗:宜滋阴润肺、化痰止咳,可选用沙参麦冬汤。

结语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源远流长,从病因、辨证论治、特色疗法到预防调护,都有着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理论和方法。通过中医的综合治疗与调护,能有效缓解咳嗽症状,促进人体的康复,同时还能从整体上调理人体机能,增强体质,预防咳嗽的再次发生。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