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防摔的护理指南

老人防摔的护理指南
作者:​栾冰   单位:长春市第二医院 慢病管理中心
9835

老年人跌倒风险的核心因素

老年人跌倒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精准识别风险是预防工作的前提。

生理机能衰退

肌肉与平衡退化:70岁以上老人肌肉量较青年时期减少30%-50%,下肢力量减弱直接影响行走稳定性。前庭功能与本体感觉协调能力下降,易出现“起身眩晕”等体位性低血压症状,增加失衡风险。

感官功能退化:白内障、青光眼等导致视力模糊,听力下降影响环境判断,双重感官障碍会显著降低老人对危险的预判能力。

疾病与药物影响

慢性病影响:帕金森病的步态障碍、骨关节病的活动受限、糖尿病的低血糖晕厥,都是跌倒的高危诱因。

药物副作用: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降压药等可能引发头晕、低血压或肌无力,多种药物联用风险更高,需特别警惕服药后1-2小时的跌倒可能性。

居家环境防摔改造要点

家庭环境改造是防摔的基础工程,科学改造能降低60%以上的居家跌倒风险。

核心区域改造

客厅:移除松动地毯,通道宽度保持80cm以上,家具边角加装防撞条,电线需收纳固定避免绊倒。

卧室:床头设置紧急呼叫器,床高以老人坐床边双脚平放地面为宜(约50-60cm),夜间安装低亮度感应灯,避免起夜时强光刺激。

卫生间:马桶与淋浴区必须安装防滑扶手(直径3-4cm,高度80-90cm),地面铺防滑垫,加装浴凳,洗手台下方留足容膝空间方便借力。

辅助设施配置

照明系统:各区域光照均匀无阴影,走廊安装长明灯,开关位置设在视线易及处,避免摸黑寻找开关。

地面处理:保持干燥无积水,高低差处做斜坡过渡,门槛高度不超过2cm,防止绊倒。

动线扶手:从入户到卧室、卫生间的沿途安装连续扶手,形成安全支撑动线。

日常照护防摔干预措施

规范照护流程是预防跌倒的关键环节。

体位转换护理

起身三步法:卧床老人先转为侧卧位,用手臂支撑坐起,床边静坐30秒再站立,避免突然体位变化引发头晕。

转移协助:协助时护理人员站在老人弱势侧,采用“面对面”搀扶,禁止从背后拖拽,防止重心失衡。

活动安全管理

行走辅助:根据肌力选择手杖、四脚拐或助行架,高度调至手腕自然弯曲状态,确保使用时重心稳定。

时间规划:避开空腹或服药后30分钟内独自活动,每日活动量适度,避免疲劳导致步态不稳。

衣物与鞋具选择

衣物:宽松但不拖沓,裤脚不覆盖鞋面,袖子不过宽影响抓握。

鞋子:专用防滑鞋,橡胶鞋底,鞋跟1-2cm,鞋带或粘扣设计确保贴合脚部,避免打滑。

跌倒应急处理与预防教育

掌握应急处理和预防教育,能最大限度减少跌倒伤害。

跌倒现场处理

初步判断:发现跌倒后切勿立即扶起,先询问意识状态和疼痛部位,检查有无外伤或骨折迹象。

正确处置:意识清醒且无骨折者,协助缓慢平卧观察15分钟再移动;怀疑骨折或头部外伤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保持原位等待救援。

预防教育内容

老人自我保护:教授“三慢原则”(起身慢、走路慢、转身慢),即将跌倒时尽量降低重心,用手臂缓冲避免头部着地。

家属培训:传授正确协助技巧,建立照护日志,记录活动情况、用药反应和身体状态变化。

高危人群专项防摔方案

针对高风险群体需采取强化预防措施。

认知障碍老人

环境固定:物品摆放位置不变,重要区域设醒目标识,避免频繁更换居住环境。

行为干预:减少无目的游走,夜间用床栏或离床报警器,防止独自夜间活动。

术后康复期老人

阶段性防护:术后1-2周严格限制自主活动,2-4周监护下辅助活动,康复期逐步增加活动量。

康复训练:在指导下进行肌力训练(直腿抬高、靠墙静蹲)和平衡训练(单腿站立、足跟走),增强防摔能力。

防摔效果评估与改进

防摔工作需动态评估调整,确保措施有效性。

风险评估

定期用Morse量表评分,≥45分的高危老人实施24小时监护,每周复评;通过“起立-行走试验”评估平衡能力,超过15秒提示高风险。

持续改进

每季度根据身体状况更新照护计划,药物调整后重新评估活动安全等级。

每月检查居家设施,测试扶手稳固性、照明和地面防滑性能,及时更换损坏部件。

通过环境改造、科学照护和动态评估的综合措施,可使老人跌倒风险降低50%以上。护理人员需结合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将预防融入日常细节,同时提升老人自身防摔意识,构建全方位安全防护体系。

2025-08-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