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服用附子、洋金花、山豆根等中药而导致的中毒事件屡屡发生,甚至致命。毒性中药饮片,用得好是“药”,用不好就是“毒”。1988年国务院签发的第23号令《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按毒性药品管理的28种毒性中药饮片,如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前子、生川乌等,这些中药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导致患者中毒甚至死亡,因此在临床调剂使用中应严格遵循其用法用量。在2002版《中国药典》中,毒性中药有84种,分为有大毒、有毒、有小毒三类。在临床上如何区分与合理应用这些毒性饮片,从以下六点,把最关键的安全信息一次讲清。
遵循医嘱、用药交代
中药饮片的调剂与使用应遵循医嘱与药师的用药交代,切勿自己查阅资料或相信所谓的偏方而服用中药。一些民间所谓的治疗风湿骨痛的“偏方”,很多是用“乌头类”中药泡酒,如果炮制或服用不当,极易引起中毒。
认清“毒”在哪
中国药典把毒性中药按照毒性大小分为有大毒、有毒、有小毒三级:有大毒10种:川乌、草乌、马钱子、巴豆、斑蝥、砒石等,极小量即可致命。此类品种毒性最大,属于28种毒性中药饮片的范畴。有毒42种:附子、半夏、甘遂、雄黄、朱砂、芫花等,多须经炮制去毒。有小毒31种:苦杏仁、吴茱萸、土鳖虫、川楝子、丁公藤等,长期服用也会蓄积中毒。牢记名单,是避免误用的第一步。
炮制:生品绝对禁止内服
生附子、生半夏、生马钱子毒性剧烈,传统经验用蒸煮、醋制、姜制等方式减毒。比如:附子需浸入胆巴经反复浸泡、蒸煮后,使其乌头碱含量下降90%以上,才能成为临床可用的“黑顺片”“白附片”。半夏用姜汁制后,刺激性显著降低。自己采挖或网购“原生态”药材炮制,风险极高,切勿尝试。
剂量:精确到0.1g
“效”与“毒”之间往往只差零点几克:马钱子每日不超过0.3-0.6g,且多入丸散;朱砂安神每次0.1-0.5g,连续服用不宜超过7天;甘遂入丸散每次0.5-1g,过量即见剧烈腹泻、电解质紊乱。务必遵医嘱,从最小量起,中病即止,切忌自行加减。
配伍禁忌:别让毒性“叠加”
中药配伍讲究“相畏相杀”,用得好可降毒,用错了则增毒:附子配甘草、生姜,可缓和乌头碱毒性;乌头反半夏,两药同服毒性大增;甘遂反甘草,配伍后泻下剧烈,可致休克。此外,含朱砂、轻粉等汞、砷制剂,避免与西药利尿剂、含碘造影剂并用,以防重金属蓄积。
特殊人群:孕妇、儿童、肝肾功能不全者禁忌
孕妇:禁用一切大毒药及破血逐瘀药,如斑蝥、水蛭、桃仁,以免流产或畸胎;儿童:代谢能力弱,含马钱子、蟾酥的“小儿惊风散”类成药须严格按体重折算剂量;肝肾功能不全者:朱砂(含汞)、雄黄(含砷)可加重器官损伤,应禁用或改用替代药。
中毒信号与急救
服药后出现口唇麻木、恶心呕吐、心悸、抽搐、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停药并保留药渣、处方;大量清水漱口、催吐(神志清醒者);尽快就医,并告知医生所用毒性中药名称与剂量。
一句话总结:毒性中药饮片不是“洪水猛兽”,但必须“辨证、炮制、控量、合理配伍、严守禁忌”。任何环节失守,良药转瞬成毒药。为了您和家人的安全,务必在中医师指导下规范使用,切勿自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