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室中,医生现场给你测量血压,紧张的你最终得到了血压有点高的结果:150/95,但当你回到家,自己再测量一下时,却发现血压数值一直徘徊在135/85。疑惑的你也不知道到底哪个数值准。殊不知,这并非单纯的数字差异,更多是对健康的不了解。
诊室里的血压计为什么“说谎”
实际上,诊室里测量血压,更多受到我们自身生理反应的控制:白大褂效应:有相当数量患者处于诊室特殊环境,会出现焦虑或紧张情况,容易让血压短时间剧烈波动,自然会影响测量数据的精准度,一旦离开诊室,血压就会回落至正常水平。测量流程不到位:有些患者赶时间或者没有保证足够睡眠,又或者手臂悬空等,都会影响测量数值,导致数值持续偏高。单次测量有局限:任何人的血压都是波动的,单次测量很难反映平均值,实际代表性意义不大。
家庭自测血压的必要性
家庭,是“放心”的港湾,家庭血压自测,更容易了解血压的真实情况。发现隐匿性高血压:有些患者在诊室测量血压显示正常,但家庭自测却显示偏高,这属于典型“隐匿性高血压”,会对患者心、脑、肾脏造成持续危害,潜在危害非常大。科学评估降压疗效:家庭自测,更加容易操作,还不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干扰,有助于摸清降压药物的成效,让医生对治疗方案持续改进、优化。确保治疗配合度:患者家庭自测,更了解血压变化情况,也让患者认识到血压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在参与相关治疗时更加主动、配合。
家庭自测,了解这些才能避坑
1.设备之坑
类型选择不当:腕式与手指式血压计要慎重选择,这些自测设备更容易受到外周动脉、手腕角度、测量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准确性并不理想。家庭自测,当前首选上臂式电子血压计。科学认证缺失:家庭自测设备选购上,必须要以权威认证标志为指导,不能随意从网络上购买,也不能相信所谓的“网红”推荐产品。袖带尺寸错误:家庭自测血压,很多人对袖带尺寸拿捏不到位,袖带气囊的长度需要覆盖上臂周长的80%,宽度要覆盖上臂周长的40%。上臂围测量中,在肘关节上2到3厘米处绕一圈,粗臂围超过32厘米要选择大号袖带,细臂围少于22厘米,则要考虑儿童袖带。尺寸把握不当,更容易导致读数错误。常态化校准不到位:电子血压计需要定期进行校准,但很多家庭难以做到这一点,必然会影响测量的精准度。
2.时机环境之坑
测量时机过于混乱:不能在运动、抽烟、喝酒等行为刚结束后测量,还要控制好情绪等。优先选择时段:清晨起床60分钟内最合适,排尿后、服药前、早餐前可进行测量,晚上睡觉前也可进行一次测量,更重要的是确保测量规律性。测量环境干扰:测量环境的温度要合适,不能过冷或过热,否则会对血管舒缩构成影响。环境噪音干扰:存在噪音的环境容易让心绪烦乱。坐姿不符合标准:自测前,优先选择有靠背的椅子静坐5分钟休息一下。双脚平放在地面,不能交叉。测量开始后需要安静,不能随意说话等。
3.实践操作之坑
测量次数不够:每次测量要确保2到3次,每次测量的间隔为1到2分钟。测量读数要仔细记录,方便医生了解情况。如果第一次测量读数非常高,可直接舍弃。频繁测量:患者自身焦虑,选择频繁测量,必然会影响血压的稳定性、精准度,导致恶性循环发生,只需要在推荐时段常态化测量即可。记录内容不全:单纯对数字进行孤零零记录并没有多少意义,必须对与数据相关的内容进行详细记录,建立专门的测量表格等。
4.解读认知之坑
追求数值完美:有些人自测时只要出现一次高血压就会慌张,甚至持续加药。血压存在波动是正常现象,只需要观察长期趋势即可。舒张压被忽视:关注点放到了收缩压,并没有足够重视舒张压。事实证明,舒张压过高也会对心血管带来风险。“正常值”错觉:家庭自测血压的诊断阈值比诊室标准要低。也有为数不少的患者,家庭自测发现血压值居高不下,却依然不去就诊。
家庭自测血压,有很多坑要避开,才能发挥家庭自测的最大作用,共同守护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