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尿酸高了好几年,不痛不痒就没管它”——这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但你知道吗?高尿酸血症不只是关节的隐患,更是肾脏的“沉默杀手”。当血液中的尿酸长期超标,肾脏正悄然承受着不可逆的损伤,直至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
一、尿酸失控,肾脏首当其冲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正常情况下大部分经肾脏排出。一旦血液尿酸浓度持续超标(男性>420 μmol/L,女性>360 μmol/L),肾脏就陷入了两难境地:
1. 超负荷工作:肾脏需要加倍努力过滤并排泄过量的尿酸,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如同日夜不停的机器加速磨损。
2. 尿酸结晶“扎伤”肾脏: 过饱和的尿酸会在肾脏内形成细针状的尿酸盐结晶体,直接沉积在肾实质(尤其是肾髓质)中,引发慢性尿酸性肾病。
3. 堵塞“下水道”: 高浓度尿酸易在肾小管和集合管内形成结晶,甚至形成微小结石,如同泥沙堵塞水管,阻碍尿液流动,引起肾内梗阻,进一步损伤肾小管功能。
4.肾结石风险激增:尿酸本身就是肾结石的重要成分。长期高尿酸血症大大增加尿酸结石形成的风险。
5.血管损伤:高尿酸还会损伤肾脏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病变和高血压,而高血压又是肾脏病的另一个重要推手,形成恶性循环。
二、肾功能不全:沉默的进展
肾脏具有强大的代偿能力,早期损伤往往没有明显症状。这也是高尿酸伤肾最危险的地方——、当身体发出警告信号时,损伤可能已相当严重:
1.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夜尿增多、轻微的腰部酸胀感,或体检发现微量蛋白尿、尿比重下降。血肌酐可能仍在“正常范围”内偏高。
2.中期:肾脏功能进一步下降,清除废物和水分的能力减弱。可能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尿液泡沫明显增多且不易消散)、血压升高且难以控制、轻度贫血、疲倦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开始明显上升。
3.晚期(肾衰竭/尿毒症期):肾脏功能严重丧失。体内毒素(如肌酐、尿素)和水分大量潴留,导致严重水肿(尤其是眼睑和下肢)、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呼吸困难、难以控制的高血压、严重贫血、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可危及生命)等。此时必须依赖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
研究表明:
1. 约15%-40%的痛风患者最终会出现肾脏损害。
2.长期未控制的高尿酸血症是慢性肾脏病(CKD)发生和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3.肾功能不全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三、阻击高尿酸,守护肾功能
保护肾脏,控制尿酸是关键:
1. 定期监测,心中有“数”: 即使没有痛风发作,发现高尿酸血症就应定期复查(至少每年一次),监测血尿酸水平和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肾脏B超等)。
2. 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石:
1) 饮水充足:每天饮水2000ml以上(心肾功能允许情况下),促进尿酸排泄。
2)调整饮食: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动物内脏、浓肉汤、部分海鲜如沙丁鱼/贝类)。减少红肉摄入。避免酒精(尤其啤酒、黄酒)和含糖饮料(尤其是果糖饮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低果糖类优先)。
3)控制体重
4)适度运动
3. 科学用药,持之以恒: 医生会根据血尿酸水平、痛风发作频率、是否合并肾功能损害/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因素综合判断。通常,尿酸>540μmol/L,或>480 μmol/L且合并并发症(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心脑血管病、痛风发作史等),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启动降尿酸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
抑制尿酸生成药:别嘌醇、非布司他(需遵医嘱,注意非布司他心血管风险)。
促进尿酸排泄药:苯溴马隆(肾功能严重不全者慎用,需确保尿量充足且无肾结石)。
核心原则:遵医嘱用药!规律服药!定期复查!目标是将血尿酸长期稳定控制在<360 μmol/L(有痛风石或痛风频繁发作则应<300 μmol/L)。切勿擅自停药或减量。
4. 积极控制合并症:严格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这些疾病本身也会损害肾脏,与高尿酸形成“合围之势”。
> 小思考:身边是否有亲友体检查出高尿酸却未重视?下次见面,不妨提醒一句:“尿酸高不痛也要管,肾脏健康经不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