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护理 改善风湿关节不适

艾灸护理 改善风湿关节不适
作者:​罗小娇   单位:四川省骨科医院
19

在现代社会,风湿关节不适成为困扰众多人群的健康问题,尤其是中老年人和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中医认为,风湿关节不适多因风、寒、湿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而艾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以其独特的温通经络、祛湿散寒功效,在改善风湿关节不适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风湿关节不适的中医解读

中医将风湿关节不适归属于“痹证”范畴。《黄帝内经》中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风邪善行数变,寒邪凝滞收引,湿邪重浊黏滞,三者相互结合,侵袭人体经络关节,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根据病邪的偏胜,痹证又可分为行痹(风邪偏胜)、痛痹(寒邪偏胜)、着痹(湿邪偏胜)等不同类型。从脏腑角度来看,痹证与肝肾亏虚也密切相关,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则筋骨失养,易受外邪侵袭。

艾灸改善风湿关节不适的原理

(一)温通经络,驱散寒邪。艾灸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灵枢・官能》中提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艾草性温,其燃烧产生的热量能深入肌肤,温通经络,使气血运行更加顺畅。当经络畅通,寒邪得以驱散,关节部位的气血供应恢复正常,疼痛、僵硬等不适症状就能得到缓解。

(二)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艾灸能够调和气血,使人体正气充盈。在艾灸过程中,热力和药力通过穴位渗透到体内,激发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对于风湿关节不适患者来说,正气增强有助于抵御外邪的再次侵袭,防止病情反复。

艾灸改善风湿关节不适的具体方法

(一)选穴原则。局部选穴:选择关节疼痛、肿胀明显的部位及其周围穴位,如膝关节疼痛可选犊鼻穴、膝眼穴、鹤顶穴;肩关节疼痛可选肩髃穴、肩贞穴、肩前穴。这些穴位能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疏通局部气血。循经选穴:根据病变关节所属经络进行选穴。例如,膝关节内侧疼痛属足太阴脾经,可选取阴陵泉穴;外侧疼痛属足少阳胆经,可选取阳陵泉穴。通过循经选穴,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整体上改善病情。辨证选穴:结合患者的体质和证型进行选穴。对于肝肾亏虚型患者,可加选肝俞穴、肾俞穴、太溪穴等,以滋补肝肾;对于寒湿较重的患者,可加选脾俞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以健脾祛湿。

(二)艾灸方法。悬灸:将艾条点燃后,距离皮肤2~3厘米,在穴位上方进行悬灸。每个穴位灸10~15分钟,以皮肤感觉温热、潮红但无灼痛感为宜。悬灸操作简单,可自行在家进行,适用于大多数患者。隔物灸: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姜片、蒜片或盐等物品进行施灸。例如隔姜灸,将鲜姜切成约0.3厘米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隔物灸不仅能增强艾灸的温热效果,还能借助所隔物品的药力,增强治疗作用,尤其适合寒湿较重的患者。温针灸: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先在穴位上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穿置一段艾条,点燃施灸。温针灸兼具针刺和艾灸的双重作用,对于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风湿关节不适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但需要专业医师操作。

(三)艾灸疗程。一般每周进行2~3次艾灸,10~15次为一个疗程。疗程之间可休息3~5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反应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经过1~2个疗程的治疗,症状可能会明显改善;而对于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能需要连续进行多个疗程的治疗。

艾灸护理的注意事项

(一)艾灸前后的护理。艾灸前:保持身体清洁,避免空腹或过饱状态下进行艾灸。如果情绪过于紧张、疲劳,建议先休息调整后再进行艾灸。艾灸后:注意保暖,避免立即洗澡、吹冷风,防止寒邪再次入侵。可适当饮用温开水,补充身体水分,促进新陈代谢。

(二)特殊人群禁忌。孕妇、经期女性不宜进行艾灸,尤其是腹部和腰骶部穴位,以免引起胎动不安或月经量过多。皮肤过敏、破损、溃疡处禁止艾灸,以防感染。高热、抽搐等急症患者也不适合艾灸,应及时就医治疗。

结语:艾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在改善风湿关节不适方面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通过温通经络、调和气血,艾灸能够有效缓解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增强人体正气。然而,在进行艾灸护理时,一定要遵循中医的选穴原则和操作规范,注意相关注意事项。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