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作为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持续攀升,已成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慢性病之一。因此,科学系统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本篇聚焦糖尿病护理的“三部曲”,旨在通过多维度护理措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持续异常升高为核心特征的代谢类慢性疾病,其根源通常可追溯至胰岛素的分泌减少、功能紊乱,或是身体对胰岛素的利用效率下降。胰岛素作为调节血糖的关键激素,一旦其功能出现障碍,便会使葡萄糖无法有效进入细胞,从而在血液中积聚,逐渐发展为高血糖状态。这种病理状态若长期存在,会对人体多个重要器官系统产生累积性损害,最终引发视力模糊、肾功能衰竭、神经感知障碍甚至心脑血管事件。
在临床上,糖尿病并非单一病种,而是涵盖多种亚型的综合性疾病群体,主要分类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1型患者往往因胰岛β细胞被破坏而几乎完全丧失胰岛素分泌能力;2型则更多出现在成年人,胰岛素抵抗与分泌不足并存;妊娠糖尿病则发生于孕期,对母婴健康构成潜在风险。诊断糖尿病需依据国际通用标准:空腹血糖水平达到或超过7.0mmol/L,或在非空腹状态下的随机血糖值达到11.1 mmol/L及以上,抑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后的血糖水平等于或超过11.1 mmol/L。
不少糖尿病患者在初期表现并不明显,但多饮、多尿、多食、体重骤减、极易疲劳及皮肤瘙痒等典型症状一旦出现,往往意味着病程已不短,器官受累风险正在加剧。正因如此,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显得尤为关键,是延缓并发症、保障生活质量的核心策略。
糖尿病的护理三部曲
控糖。控糖首先要从饮食入手,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根据其体重、年龄、性别及生活活动水平,科学评估每日所需能量摄入总量,并据此制定个体化的膳食方案。推荐增加粗粮、豆类、绿叶蔬菜等高纤维食物比例,限制高糖、高脂、高盐类加工食品摄入,强调三餐规律、定时定量,防止血糖波动剧烈,避免暴饮暴食带来的胰岛负担加剧。与此同时,血糖监测必须贯彻到底。需教授患者准确使用血糖仪,定期开展空腹、餐后及睡前血糖检测,并在数据记录基础上,协助评估控制效果及是否需要调整治疗策略。此外,还需密切关注患者服药依从性,指导其根据医嘱合理使用降糖药物,避免药效损耗或注射部位硬结发生。
护足。患者需养成每日清洁足部的习惯,使用温水洗脚时应先试水温,避免烫伤,洗后及时用柔软毛巾彻底擦干,尤其要注意脚趾缝隙处是否残留水分,以防滋生细菌。提醒患者避免穿着过紧、硬底或高跟鞋,优先选择结构宽松、质地柔软且具有良好透气性的鞋子,从而减轻局部压迫,预防摩擦及血流受限。剪趾甲需沿脚趾自然弧线修剪,不可剪得过短或挖剪两侧,以免误伤甲沟,引发感染。日常生活中,更应避免赤脚行走或穿拖鞋外出,尤其要注意避免在崎岖不平或温度过高的地面活动,以减少擦伤、刺伤、烫伤等隐性伤害的发生风险。还应积极鼓励患者进行散步、游泳、慢跑等适度运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但也要根据个体身体状况量力而行。
稳情绪。日常应主动倾听患者诉求,通过建设性沟通减轻其心理压力,辅以认知行为疗法或正念疗法等专业手段,帮助患者重建对自身健康的信心。患者自身也应在护理指导下进行深呼吸训练、规律书写情绪日记或短时冥想等,以缓冲应激状态,避免情绪激动时血糖突升或骤降。亲人可通过共同用餐、陪伴运动、监督用药等方式参与疾病管理,使患者在心理层面获得实质支持,缓解孤独感。患者也可积极参与病友互助小组,与他人交流疾病控制经验,通过分享困境与进步,增强自我效能感。
总之,控糖、护足、稳情绪,三者并非割裂的孤立环节,而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在全方位干预之下,患者能够在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获得更稳固的保障,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疾病管理,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