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分娩:缓解产痛,轻松分娩新选择

无痛分娩:缓解产痛,轻松分娩新选择
作者:陈双贵   单位:桂林市人民医院
676

在传统观念里,分娩似乎总是与撕心裂肺的疼痛紧密相连。产妇们在产房里承受着剧痛,那痛苦的呼喊,仿佛在诉说着生育的艰难。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无痛分娩正逐渐改写这一局面,为产妇们带来了轻松分娩的新希望。

无痛分娩的发展之路

无痛分娩并非一蹴而就。1847年,苏格兰产科医师将氯仿用于产科实践,1853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借助氯仿麻醉完成分娩,开启了分娩镇痛的探索。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和理念,它并未广泛普及。直到20世纪70年代,硬膜外阻滞技术成熟,无痛分娩才真正走入临床,成为众多产妇的福音。如今,在发达国家,无痛分娩的普及率已超80%,而我国也在大力推广。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在2018年至2020年全国范围内开展分娩镇痛诊疗试点,并逐步全国推广。

探秘无痛分娩的原理

医学上,无痛分娩称为 “分娩镇痛”,其中硬膜外阻滞为药物性镇痛最主流、最接近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操作时,麻醉医师会在产妇腰椎间隙进行穿刺,置入一根细导管,通过它持续注入低浓度的局麻药与镇痛药混合液。这一技术的神奇之处在于,能精准阻断子宫收缩产生的疼痛信号向大脑传递,把产妇难以忍受的10级疼痛,降低至轻松可耐受的3级以下。同时,产妇还能保留下肢活动能力和对宫缩的感知,在清醒状态下顺利参与分娩全程,既有效缓解疼痛,又不影响产力。

无痛分娩的显著优势

无痛分娩的好处不仅在于减轻疼痛。临床研究显示,接受分娩镇痛的产妇,剖宫产率可降低30%以上。剧烈疼痛会使产妇过度通气、耗氧增加,而无痛分娩能让产妇保存体力,避免因过度疲劳导致产程延长。从母婴安全角度看,疼痛引发的应激反应会使产妇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对妊娠期高血压等产妇存在风险,稳定的镇痛效果则可有效规避这些并发症。对于胎儿,母体应激减轻,子宫胎盘血流更稳定,降低了胎儿宫内缺氧的风险。

谁适合无痛分娩

多数产妇适合无痛分娩,但也有特定条件。适用人群包括无椎管内麻醉禁忌的初产妇和经产妇;患有妊娠期高血压、心脏病等合并症,需避免疼痛应激的产妇;因产痛剧烈导致精神紧张、宫缩乏力的产妇。而禁忌人群有凝血功能障碍者、穿刺部位存在感染灶者、严重脊柱畸形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以及对局部麻醉药过敏者。产前,麻醉医师会详细评估,为产妇制定个性化方案。

无痛分娩的实施流程

出于安全的考虑,无痛分娩一般在规律宫缩建立后,宫口开至2-3指时开始。整个流程包括麻醉前评估,了解产妇病史、进行体格检查;签署知情同意书;摆好侧卧位或坐位;消毒穿刺;固定导管;药物输注;以及后续的效果评估与剂量调整。需要注意的是,镇痛效果存在个体差异,约10%的产妇可能出现镇痛不全,此时麻醉医师会通过调整药物浓度或导管位置来优化效果。在产程中,麻醉团队会持续监测产妇生命体征、疼痛评分和宫缩情况,全力保障母婴安全。

破除无痛分娩的误区

尽管无痛分娩技术已成熟,但误解仍不少。有人认为无痛分娩会导致产后腰痛,实际上,产后腰痛多与孕期腰椎负荷增加、产后姿势不当有关,与硬膜外穿刺并无直接联系,临床数据也显示,接受与未接受无痛分娩的产妇,产后腰痛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还有人担心影响胎儿健康,其实目前所用药物剂量仅为剖宫产麻醉的1/5-1/10,通过胎盘的药量极少,不会影响新生儿呼吸和神经行为,反而能减少母体缺氧和酸中毒,对胎儿更有利。另外,认为无痛会延长产程也是错误的,最新研究表明,规范操作下,无痛分娩对第一产程时长无显著影响,甚至可能缩短第二产程。

无痛分娩的未来展望

随着精准麻醉理念的发展,无痛分娩技术不断升级。已有医院采用 “分娩镇痛超声定位” 技术,借助超声精准定位腰椎间隙,提高穿刺成功率,尤其适合肥胖或脊柱畸形的产妇。新型镇痛药物的研发也在推进,未来有望实现镇痛更持久、副作用更少。同时,社会对无痛分娩的认知也在转变,从 “生孩子必痛” 的传统观念,逐渐转向主动了解并选择镇痛方式,这体现了对产妇身心需求的重视。当分娩不再被剧痛笼罩,女性便能更加从容、自信地迎接新生命的降临。

无痛分娩不仅是一项医疗技术的革新,更是对产妇人文关怀的彰显。它让女性在体验生命奇迹的过程中,免受不必要的痛苦,这正是医学进步的伟大意义 —— 用科技守护生命的尊严与美好。

2025-07-1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