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是怎么引起的,有哪些症状要注意?

肠胃炎是怎么引起的,有哪些症状要注意?
作者:谢玉兰   单位:衡南县中医医院
15479

肠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炎症性疾病,由多个因素引发。当病毒、细菌或寄生虫侵入胃肠道时,会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而暴饮暴食、摄入变质食物或刺激性饮食,同样可能扰乱肠道菌群平衡,诱发急性或慢性肠胃炎。此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抗生素也可能损伤胃肠黏膜,导致炎症发生。典型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脱水或电解质紊乱,需及时干预。了解肠胃炎的致病因素与典型表现,有助于早期识别、科学应对,避免病情恶化或并发症发生。

一、肠胃炎的病因分析

肠胃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饮食不当是最常见的诱因之一。摄入不洁、变质或受污染的食物,如未充分加热的海鲜、隔夜剩菜或生冷食物,可能携带大量致病菌或毒素,直接刺激胃肠黏膜,引发急性炎症反应。感染因素是肠胃炎的另一大病因,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引发剧烈腹泻、呕吐等症状。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则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在人群密集场所易引发集体感染。部分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或贾第虫,可能导致慢性肠胃炎,病程迁延且症状反复。药物因素同样不可忽视,长期或过量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可能损伤胃黏膜,诱发药物性胃炎。抗生素滥用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机会性致病菌过度繁殖,引发伪膜性肠炎等并发症。

二、消化系统症状

肠胃炎最典型的消化系统症状表现为腹部绞痛、频繁腹泻和持续性呕吐。腹痛多呈现阵发性脐周或下腹部绞痛,排便后可能暂时缓解但易反复发作。腹泻特征为每日超过3次以上的水样便或稀便,严重时可达到10-20次/天,伴随明显肠鸣音亢进和里急后重感。呕吐症状在进食后尤为明显,初期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吐出胆汁样液体。这些症状源于病原体或刺激物导致的胃肠黏膜充血水肿,消化酶分泌异常以及肠蠕动亢进。应对措施需采取阶梯式管理:轻度症状建议短期禁食4-6小时,随后逐步引入米汤、面片等低渣饮食;持续呕吐可小口频服口服补液盐,每次5-10ml间隔10分钟;腹部绞痛可局部热敷,但需警惕与急腹症鉴别的持续性剧痛。特别注意观察粪便性状,若出现黏液脓血便应立即就医,这可能是细菌性痢疾等严重感染的表现。

三、全身症状

肠胃炎引发的全身症状反映机体对炎症的全身性反应。低热是常见表现,体温多在37.5-38.5℃之间波动,若超过39℃可能提示侵袭性细菌感染。由于体液大量丢失,患者会出现明显乏力、嗜睡甚至意识模糊等脱水征兆,眼窝凹陷和皮肤弹性减退是典型体征。电解质紊乱可引发腓肠肌痉挛,严重低钾血症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儿童患者更易出现哭闹不安、前囟凹陷等特殊表现。应对时需密切监测每小时尿量,维持尿色清亮为理想状态;发热建议物理降温为主,避免使用加重胃肠道刺激的解热镇痛药;出现站立性头晕或心动过速提示有效循环血量不足,需静脉补液治疗。老年人和婴幼儿要特别注意神志状态改变,任何意识水平下降都需立即医疗干预,这类人群脱水进展往往更为迅速且危险。

四、并发症症状

肠胃炎并发症往往是病情加重的重要转折点。脱水性休克表现为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和血压下降,在婴幼儿和老年人中进展尤为迅速。电解质紊乱可引发特征性表现:低钠血症会导致头痛和嗜睡,严重低钾引起肠麻痹和特征性U波心电图改变。肠道菌群失衡可能继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表现为广谱抗生素使用后新发的腹泻加重。罕见的毒性巨结肠表现为腹胀突然减轻但全身状况恶化,腹部X线可见结肠扩张。并发症管理的黄金原则是早期识别和预防:出现任何休克征象需立即建立静脉通路;电解质紊乱应通过血清检测指导精准补充;长期腹泻患者需考虑补充益生菌恢复菌群平衡。特别注意慢性肠胃炎患者可能出现乳糖不耐受等继发性吸收不良,建议症状缓解后逐步测试耐受性。

2025-08-0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