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手术(如痔疮、肛瘘、肛裂等)因手术部位特殊、神经敏感,术后疼痛往往更为剧烈,且疼痛会随排便、换药等操作加重,成为影响患者康复的主要障碍。肛肠术后的疼痛管理需根据不同阶段的疼痛特点精准施策,从手术结束后的即时镇痛,到恢复期的功能锻炼止痛,每个环节都需兼顾止痛效果与伤口愈合。
一、术后即时(0-24 小时):快速阻断疼痛信号
肛肠术后即时疼痛源于手术创伤和局部炎症刺激,肛门周围丰富的神经末梢使疼痛反应更为强烈,此时需快速起效的镇痛方案。
多模式镇痛是核心方案。术中可采用局部神经阻滞,在肛门周围注射长效局麻药(如罗哌卡因),能在术后 4-8 小时内有效阻断疼痛信号。术后即刻连接静脉镇痛泵,采用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氟比洛芬酯)联合给药,既能快速缓解剧痛,又能减少单一药物用量。对疼痛耐受差的患者,可加用解痉药(如间苯三酚),减轻肛门括约肌痉挛引发的阵发性疼痛。
护理细节影响止痛效果。术后取侧卧位,避免压迫伤口;用冰袋冷敷肛门周围(每次 15 分钟,间隔 1 小时),通过低温收缩血管、减轻水肿,间接缓解疼痛。同时需密切观察患者排尿情况,因镇痛药物可能引起尿潴留,必要时及时导尿,避免胀痛叠加。
二、术后短期(1-7 天):平衡止痛与排便需求
术后 1-7 天是疼痛与排便、换药等操作叠加的 “阵痛期”,疼痛多表现为排便时的撕裂痛和换药后的灼痛,需在止痛的同时保障正常排便功能。
药物选择需兼顾镇痛与肠道功能。口服镇痛药以对乙酰氨基酚与 NSAIDs 复方制剂(如氨酚双氢可待因)为主,既能缓解中重度疼痛,又不明显抑制肠蠕动。排便前 30 分钟可使用局部麻醉栓剂(如复方角菜酸酯栓),或外涂利多卡因凝胶,减轻排便时的摩擦痛。对便秘患者,需同时使用缓泻剂(如乳果糖),避免硬便刺激伤口,形成 “疼痛 - 便秘 - 更疼痛” 的恶性循环。
换药与排便护理减痛技巧。换药时动作轻柔,先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再用浸有局麻药的纱布湿敷 5 分钟后操作;排便后用温水坐浴(水温 38-40℃,每次 10 分钟),清洁伤口的同时放松肛门括约肌,缓解排便后疼痛。若出现伤口水肿,可外涂硫酸镁软膏或采用高渗盐水湿敷,减轻肿胀压迫引发的疼痛。
三、术后中长期(2 周 - 1 个月):功能恢复与慢性疼痛预防
术后 2 周后,伤口进入修复期,疼痛逐渐转为轻微坠胀或牵扯痛,但过度活动或瘢痕形成可能导致慢性疼痛,需结合功能训练调整止痛策略。
药物调整以局部用药为主。口服镇痛药可逐渐减量至停用,改为局部使用促进愈合的药膏(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通过加速伤口愈合从根本上减少疼痛。若存在瘢痕增生引起的牵扯痛,可外涂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软化瘢痕、减轻张力。
功能训练辅助止痛。在疼痛耐受范围内进行肛门功能锻炼:每日做 3 次提肛运动(收缩肛门 5 秒后放松,重复 20 次),增强括约肌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坠胀感。锻炼时避免过度用力,以防牵拉伤口。
警惕慢性疼痛信号。若术后 1 个月仍有持续性刺痛、灼痛,或排便时疼痛无明显缓解,需排查是否存在伤口感染、假性愈合或括约肌痉挛,及时就医处理,避免发展为慢性肛门痛。
四、肛肠术后止痛的特殊注意事项
避免镇痛过度:肛肠术后需保持一定的疼痛感知,过度镇痛可能掩盖伤口出血、感染等异常信号,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剂量。
个体化方案: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慎用 NSAIDs(可能影响肾功能);老年患者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以防嗜睡、便秘加重。
心理干预:肛门部位的疼痛易让患者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可通过深呼吸训练、听音乐等方式分散注意力,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降低疼痛敏感度。
肛肠术后止痛需兼顾 “快速镇痛” 与 “促进愈合”,不同阶段的策略各有侧重:即时阶段快速控痛防应激,短期阶段平衡止痛与排便,中长期阶段结合功能训练防慢性痛。患者需主动与医护人员沟通疼痛程度(采用数字评分法),以便及时调整方案,在最小痛苦中完成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