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6对于感染乙肝的孕产妇而言,宝宝出生后的健康管理成为全家极为关注之事。自宝宝诞生的那一刻起,每一项护理与防护环节均对其能否远离乙肝病毒威胁产生影响,这些管理举措要遵循科学规范,又需做到细致入微。下面将从具体管理要点着手,逐步为家长剖析怎样为宝宝构建安全的健康防线。
出生后12小时内做好“双保险”防护
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的婴儿在出生之后,需于12小时内完成乙肝免疫球蛋白以及第一剂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这两项操作可为婴儿构建起第一道防护屏障,乙肝免疫球蛋白可迅速中和婴儿体内或许存在的乙肝病毒,防止病毒在体内扎根并繁殖,而第一剂乙肝疫苗则可启动婴儿自身的免疫系统,使身体逐渐产生对抗乙肝病毒的抗体。
进行接种操作的时候应当挑选正规的医疗机构,安排专业的医护人员来执行,以此保证疫苗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剂量精准无误。接种部位应准确,在接种完成之后还需要观察30分钟,查看宝宝是否出现发热、红肿等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就要及时向医护人员告知并进行处理。
按时间节点做好病毒监测
宝宝出生以后,需依照特定时间节点前往医院开展乙肝病毒相关监测,以此及时知晓宝宝是否感染乙肝病毒以及体内抗体状况。宝宝出生满1个月之际,要前往医院检测乙肝表面抗原与乙肝表面抗体,了解宝宝出生时所采取的防护措施有无发挥作用,满6个月时,还需再次进行乙肝五项检查,全面评估宝宝体内抗体水平以及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在进行监测之前,家长需要提前为宝宝做好相应准备工作,例如要提前进行预约挂号,同时携带好宝宝的预防接种本以及之前所做的检查报告。在检查过程中,家长应当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以便安抚好宝宝的情绪,当检查结果出来之后,要及时将其拿给医生查看,让医生依据检查结果给出后续的相关建议。
规范完成全程乙肝疫苗接种
除了宝宝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的第一剂乙肝疫苗之外,在1月龄和6月龄时,宝宝还分别需要接种第二剂和第三剂乙肝疫苗,以使体内产生足够且持久的抗体,有效抵御乙肝病毒。家长需牢记疫苗接种的时间,要提前在预防接种门诊进行预约,在接种当天要保证宝宝身体处于健康状态,不存在发热、腹泻、感冒等不适症状。
接种完成之后需要在接种点观察30分钟,回家以后要留意保持接种部位的清洁与干燥。24小时之内不要给宝宝洗澡,以防止接种部位感染,如果宝宝由于特殊状况而错过了接种时间,应当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尽快完成补种,不要随意中断疫苗接种的流程。
日常护理注重细节防感染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特别留意各种细节,防止宝宝接触到可能携带乙肝病毒的物品,以降低宝宝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当给宝宝喂奶时,如果妈妈的乳头出现破损、出血等情况,就应当暂时停止母乳喂养,转而采用配方奶进行喂养,直至乳头完全愈合,以避免病毒经由破损的皮肤进入宝宝体内。在给宝宝换尿布和处理粪便之后,家长应当立刻使用肥皂和流动清水彻底清洗手部,防止手部携带病毒接触到宝宝的口腔、眼睛等黏膜部位。
宝宝使用的餐具、奶瓶及玩具等物品,都应当单独清洗消毒,可定期煮沸消毒,或使用专用消毒器具进行消毒。千万不要与家人的物品混合使用,以降低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另外,需要关注宝宝的营养均衡,强化宝宝的免疫力,使其有更强的能力抵御病毒。
对于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的管理工作而言,要从孩子出生后的即时防护开始,一直到日常护理的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控,任何一个时间节点以及操作细节都不容被忽视。如果家长能严格遵循科学的管理方法,认真做好监测和防护工作,便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宝宝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