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结肠镜检查的普及,“结肠黑变病”的检出率越来越高。看到肠镜报告上颜色发黑看起来像豹纹的结肠黏膜,很多人会感到恐慌:“我的肠子怎么变黑了?是中毒了吗?会不会癌变?”
其实,结肠黑变病是一种良性、可逆的色素沉着性疾病,本文将带您全面了解、科学认识这种疾病,揭秘“黑肠子”的真相,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
什么是结肠黑变病
结肠黑变病是指结肠黏膜出现棕色、褐色或黑褐色色素沉着,在肠镜下表现为豹纹样或虎皮状改变。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长期便秘并服用一些含有蒽醌类的泻药,如大黄、芦荟、番泻叶、决明子、鼠李等。结肠黑变病的出现与使用蒽醌类泻药的时间和剂量密切相关,通常持续服用数月甚至数年才会显现。
为什么会得结肠黑变病
结肠黑变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长期使用蒽醌类泻药被认为是主要原因。长期大量服用蒽醌类泻药,可导致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凋亡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脂褐素,随着泻药的长期应用,这些含色素的巨噬细胞不断聚集,形成典型的结肠黑变病。
蒽醌类泻药并不是结肠黑变病的唯一原因。长期服用矿物油、比沙可啶等刺激性泻药,也可导致结肠黑变病。长期便秘,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增加,其中的有害物质反复刺激肠黏膜,可导致色素沉着。另外,少数患者的结肠黑变病可能与代谢异常有关。
结肠黑变病有哪些症状
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仅在行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可能伴随的症状有便秘加重(长期依赖泻药,肠道自主蠕动功能下降)、腹痛腹胀(肠道功能紊乱)、心理焦虑(担心会癌变)等。
目前研究显示,结肠黑变病和结肠癌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本病可能会增加结肠腺瘤的检出率,所以需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仔细筛查肠道息肉。
如何诊断结肠黑变病
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是诊断结肠黑变病的金标准。典型内镜下表现是结肠黏膜色泽改变,呈棕色、褐色或黑褐色,其间可见灰白色网格状或条纹状,呈豹纹样或虎皮状改变。病变范围可局限,也可累及全结肠。本病通常不需要常规活检,但如需排除其他色素性病变,如棕色肠道综合征、转移性黑色素瘤等,则需要进行病理检查,若镜下看到固有层内大量充满深色颗粒的巨噬细胞即可确诊本病。
如何治疗和逆转
结肠黑变病的核心治疗是停用含有蒽醌类的泻药。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改用安全性较好的渗透性泻药(如乳果糖)、容积性泻药(如欧车前子)、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等。建议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以调节肠道菌群,改善便秘。可使用中医药辨证施治,如气虚便秘可用黄芪、白术等益气通便,阴虚便秘可用火麻仁、麦冬等滋阴通便,针灸天枢穴、足三里穴等可促进肠道蠕动。应积极寻找并解决便秘的根本原因,如果是顽固性便秘,需要就医以排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盆底功能障碍、帕金森病等疾病。
轻度结肠黑变病患者,停用泻药3~6个月后色素沉着可逐渐减轻甚至完全消退,重度患者则可能需要1~2年。
如何预防结肠黑变病
预防结肠黑变病关键在于避免长期滥用蒽醌类泻药。 便秘患者购买通便产品时,务必仔细查看成分表,警惕芦荟、大黄、番泻叶等成分,避免长期、连续使用蒽醌类泻药。市场上很多“减肥、养颜、清肠”的保健产品也可能含有蒽醌类物质,“纯天然”也不代表绝对安全。
应积极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排便(如晨起或餐后)。保证充足的饮水(每日1500-2000ml),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蔬菜、水果、全谷物)。每天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沿顺时针方向进行腹部按摩,以促进肠道蠕动。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久坐,放松心情。
对于长期便秘、经常使用泻药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以早期发现结肠黑变病和肠道息肉,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结语
结肠黑变病并非“肠子烂了”,而是长期滥用泻药的警示信号。合理饮食、科学通便、定期筛查是关键。如果您正在依赖蒽醌类泻药,请及时检查、及时调整用药,让您的肠道恢复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