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胆结石:不是“胆小”,是结石“闹事”!

小心胆结石:不是“胆小”,是结石“闹事”!
作者:翟超   单位:淄博市第一医院 肝胆血管外科
464

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不少人在体检时意外发现自己胆囊里有“石头”,却并未感到任何不适,往往就此忽视。然而,一旦这些结石开始“闹事”,可能引发剧烈的胆绞痛、胆囊炎甚至胰腺炎,严重时还可能危及生命。胆结石的发病与现代人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特别是长期高脂饮食、作息不规律、久坐不动的人群更容易中招。认识胆结石的形成机制、症状表现及处理方式,是保护胆囊健康、避免急性并发症的关键。

一、胆结石的形成机制与高危人群

胆结石主要是胆汁中的胆固醇、胆盐、卵磷脂等成分比例失调,在胆囊中形成晶体沉积物,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形成结石。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使得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升高,加之胆囊排空功能减弱,就容易导致胆汁淤积并沉淀出结晶。女性、肥胖者、孕妇、40岁以上人群及长期不规律饮食者都是胆结石的高发群体。此外,长期节食、快速减肥、久坐少动也会让胆囊排空变慢,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部分家族遗传因素也会影响胆固醇代谢,使某些人更容易罹患胆结石。

二、警惕症状信号与潜在并发症

胆结石的症状具有隐匿性,不少患者在早期并无明显不适,但当结石堵塞胆囊出口或胆总管时,常会出现右上腹剧烈绞痛,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表现,这就是典型的胆绞痛或急性胆囊炎。若胆汁排出受阻,可能引发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如果胆结石滑入胰腺管道,还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其腹痛通常呈放射状,伴随高热、血压波动和休克风险。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还可能使胆囊萎缩或钙化,长期不处理甚至增加胆囊癌的风险。因此,即便没有疼痛,也不能对胆结石掉以轻心,应定期复查,听从专业医生关于是否需要干预的建议。

三、胆结石的治疗策略与手术选择

目前胆结石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溶石和手术等,其中药物溶石适用于结石较小、无明显症状的患者,治疗周期长、复发率高,且要求患者胆囊功能良好。对于反复发作或引发急性症状的患者,通常建议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现代外科已广泛采用微创技术,住院时间短、术后生活几乎不受影响。少数特殊病例,如年老体弱无法耐受手术者,可采取经皮引流等暂时性措施缓解症状。治疗的核心在于根据患者体质、结石大小与位置及症状轻重制定个体化方案,既避免过度治疗,也防止病情恶化。

四、日常生活管理与科学预防方法

预防胆结石的关键在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控制体重、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或长期节食是保护胆囊的基础。摄入适量膳食纤维可促进胆汁代谢,增加肠道蠕动,有助于预防结石形成。每日三餐要定时进食,尤其早餐不可忽略,以刺激胆囊规律排空。适量运动不仅有助于维持胆固醇水平,还能改善胆囊功能。对于已有家族史或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腹部彩超检查,及早发现潜在病变。一旦发现结石,也不必过度焦虑,重点在于密切观察、有症状及时就诊、无症状定期随访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五、结语

胆结石并不是“胆小”的象征,而是身体代谢与生活方式失衡的结果。一颗结石可能悄无声息,也可能突如其来引发剧烈疼痛甚至危及生命。理解其形成机制、识别其信号、科学决策治疗方案,是每位有胆囊健康风险的人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通过科学饮食、规律生活与定期检查,每个人都可以在日常中做好胆囊健康管理,避免胆结石“闹事”,守护消化系统的顺畅与安全。

2025-07-22
分享    收藏